好家风究竟是什么模样?
李斯特
“62%的学生感到学习‘有一些压力’,71%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主要来自‘考试成绩’,7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在意’,83%的学生希望自己考到好成绩时,得到家长表扬……”上周,去女儿的学校参加了一场小学四五年级的家长会,老师现场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揭开了当代小学生内心“隐秘的角落”——自小学高段起,学习压力便如影随形,追溯压力源头,父母的厚望无疑是幕后的主要推手。
尽管岁月终将会让很多人认同并屈服“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成为你自己”,但有多少中国家长,会在孩子的起跑线上就选择顺其自然呢?
我相信,没有家长会心甘情愿让孩子“自由生长”,关心学习成绩好坏,还是让一家人最操心的重要议题;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学校、获得好文凭,家长们总是惯性地认为,纵然成功有千万条路,读书总是最常走的一条路。
当然,一夜之间的幡然醒悟也是有的。一次和朋友聊起育儿话题,他坦言自己对子女教育没有过高要求,不逼迫题海战术,凡事只求开心快乐最重要。而之所以痛下决心“不内卷”,则源于其亲人一家的切身遭遇。这位亲人的孩子还没进入青春期,却突然用轻生来威胁,父母吓得不轻,不得不改变教育策略,不再把学习成绩挂在嘴边,这才恢复了其乐融融、相安无事的家庭环境。
然而,一时的表面平静并不能代表一劳永逸。还是在这场家长会上,学校专门请来了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医生来作讲座。心理医生透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比如医院的专科病房经常满床,比如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自小学高段便已初现端倪,至初中青春期时,如火山般猛烈喷发……
那么,究竟如何从源头上化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路径或许有很多,但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合作,正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有人说,所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处理问题的方式、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来渗透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家风。
好家风如春雨,滋养心田,解开千千结。好家风如清泉,凉爽怡人,化开焦灼心。不过,好家风究竟是什么模样,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答案。直到近日读到华文出版社的《名门家风》一书,终于给出了清晰的画像。
《名门家风》一书由《嘉兴日报》副刊“名人之后”栏目的系列报道内容汇编迭代而成。嘉禾一邑,大家辈出,如王国维、沈钧儒、张宗祥、茅盾、徐志摩、金庸、丰子恺、陆维钊等大儒学者、文学艺术家之名如雷贯耳。他们的子嗣又是如何传承名人家风,在各自的领域求索卓越事业,使得“家学渊源”激荡起新的时代浪潮?这正是《名门家风》主创团队所寻求的方向。
通过前后长达8年的寻访,在访谈了33门近现代嘉兴籍文化名人家族后,《名门家风》主编沈秀红和她的团队得到了深刻启示。
比如,名门家风,虽有言传,但更多时候是身教。名人们把心怀天下、淡泊名利的境界,把辛勤事业、严于律己的作风,通过点滴的细微行动,浸润于后人的血脉,影响着他们的操守。
茅盾之子韦韬回忆,父亲虽然可以享受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却总是一再推让。外出时一般不带秘书,单位要配给厨师,他也以“家里人口少”婉拒。耳濡目染之下,韦韬亦是谦逊低调,每次回到故乡桐乡参加活动,都婉拒有关部门的接送,连购买土特产榨菜,都坚持自费。
张元济孙女张珑自述幼时印记:总是看见祖父在辛勤地、忙碌地工作,或伏案写作,或看书,或会见客人,或出门办事,从未见他闲着。进而养成了深植于内心的时间焦虑——怕时光流逝而自己什么也没做。
比如,名人家风,更重视对子女立德、立言、立志的立人教育。陆维钊告诫儿子陆昭徽,要诚恳待人,朋友落难,应尽力相助,不要因其失意而鄙弃;朋友得意,不妨离他远些,切不可因其得志而趋攀。在孔另境的女儿孔明珠看来,父亲对她最大的影响是“一生做一个大写的人”。丰子恺女儿丰一吟说:“父亲留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态度”。丰一吟记得,丰子恺一直牢记李叔同先生的一句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即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
名人之所以能闻名,定有其领先和独到之处。当家长们对家庭教育之道充满困惑,感到无从入手时,不妨读一读这本《名门家风》。看看这些闪光之人,如何经营家庭,如何塑造子女人格,镜鉴借鉴其教育之策,培植起胜过千万名校,无惧学业压力的一门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