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理论与实践

行业竞争激烈 四方面问题仍需关注

——衢州市光伏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柯榕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光伏产品也已成为我国出口“新三样”之一。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政治环境变化、行业产能扩张等因素影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光伏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为深入了解当前衢州光伏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多家光伏企业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多数企业经营情况下行,相关企业存在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合作不够、要素成本较高、创新能力偏弱等四方面难题,需要进一步给予关注。

  一、光伏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一)光伏产品价格下降明显。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2024年1月,N型硅料的均价为6.96万元/吨,2024年11月,成交均价为4.05万元/吨,均价下降了41.8%。受此影响,中下游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大幅下降,Topcon电池片成交价从2024年1月的0.46元/W跌至2024年11月的0.27元/W;182mm组件成交均价从0.93元/W降至0.68元/W。据衢州PPI调查数据,2023年5月至2024年9月,衢州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产品出厂价格各月环比均下降,10月环比持平;2024年1-10月份,环比累计下降32.2%。

  (二)企业总体经营情况有所下行。调研显示,2024年1-10月衢州光伏行业经营状况受产品价格下跌影响较大。所有的受访企业均表示营业收入较上年减少,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从产量方面看,2024年1-10月,所有受访企业反映产量减少。在有出口业务的受访企业中,2024年1-10月,33.3%的受访企业出口额增加,66.7%减少。

  (三)市场预期较为谨慎。调研显示,25.0%的受访企业预判下一步光伏市场需求或将回暖,12.5%认为需求持平,62.5%认为需求收缩。从国际市场看,12.5%的受访企业表示海外光伏市场潜力较大,出口有望继续增长,37.5%表示可能维持现状,50.0%持不乐观态度。

  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一)拓展应用场景。当前,多场景下“光伏+”综合开发模式持续推动光伏跨界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部分受访企业深挖“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储能”“光伏+治沙”等各种“光伏+”应用场景,通过应用模式拓宽光伏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二)强化技术创新。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转换效率及系统效率。如某公司反映,近年来开发的N型TOPCon组件技术转换效率超25%,能够给用户带来较多溢价,竞争力增强,2024年1-10月出口额增加30%以上。

  (三)加强内部管理。受访企业反映,当前企业仍需加强管理降本减耗,提升人均产值、人均效益,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多数受访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自动化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5G生产等智能化生产转变,通过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生产工具,实现大数据下的以销定采、以销定产。

  三、企业面临的难题

  (一)行业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一是光伏产业供需关系阶段性失衡,市场竞争激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市场需求。另外,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出现大规模扩产,导致产能相对过剩,加剧企业竞争压力。中国光伏行业数据显示,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39家净利润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制造端产值同比下降超过44.7%。二是光伏技术迭代快,行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调整。如某公司反映,现在单晶硅片市场主流已从166mm转换为182mm,但目前公司仍有较多166mm硅片库存。三是各国出于能源自主可控的诉求,持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光伏产业链制造业,还有诸多反规避反补贴调查、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影响了光伏产品“走出去”进程。

  (二)产业链合作不足,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当前,衢州光伏企业发展相对独立,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合作相对不畅,导致供需出现错配,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风险。如某公司反映本地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配套,辅料的采购及组件的组装应用,相当部分都需要通过较长路程的交通运输来实现物资转移,增加了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导致组件单瓦成本增加2-3分。

  (三)企业生产运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一是配储成本略高。在光伏强制配储的背景下,缺乏电网公司对储能系统调度频次、充放电次数等的明确规定,储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另外,部分企业或存在为了拿到新能源规模指标、达到并网要求而配置储能设施,导致储能项目建成后实际缺少调用,利用率相对不高,可能加重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负担。二是用人成本高。多数受访企业反映2024年用工成本高于上年同期,部分企业反映随着光伏企业规模扩大,用工需求增加但招人难,即使招到人,因排班时间较长难留人,留人成本增加。三是设备更新快投入大。如某公司反映当前组件技术更新换代快,生产设备也需更新,1-3年就需要更新生产设备,2023年已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设备更新。

  (四)部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偏弱。光伏产品制造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本地产业链上绝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相对韧性不足,亟须创新。在问及企业面临的创新难题时,有50.0%的企业表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技术路线选择困难;37.5%的企业反映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备,科研人员缺乏。如某公司表示目前技术和材料尚有提升空间,企业致力于研发创新投入,但是目前研发成本高,高学历研发人才招聘困难,研发人才缺乏,去年企业技术研发投入3000万元左右,但由于方向选择困难,转换成果较少,转化率仅为30%左右。

  四、对策建议

  (一)鼓励企业拓展市场。出台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从鼓励光伏产业发展、光伏发电应用等方面出台新一轮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储能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提高企业调用储能电站的积极性。拓展“光伏+”等光伏产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在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挖掘本土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拓宽下游市场。借助建设“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提供海外贸易壁垒预警、应对策略、当地产业政策等信息,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强化光伏产业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光伏制造、光伏发电等企业的合作,开展项目资产质押、外贸供应链以及“保险+信贷”等融资;推动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新能源发电项目带动光伏产品出口。

  (二)做好产业布局及招商。要进一步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摸清产业“纵向”配套供需链和“横向”服务协作链,巩固强化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补齐提升薄弱缺失环节。继续做优做强硅料、硅片等前中端环节,开展光伏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提高产业垂直整合能力,降本增效,打造本地集成化产业配套;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光伏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围绕招引电池片、辅件、储能等环节项目,在人才支撑、用地保障等方面定向施策,吸聚一批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项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有机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模式。

  (三)引导企业推进创新。一是加大支持光伏企业技改升级的力度,用财政补贴等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政府搭建合作桥梁,建立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平台,共享研究资源和设施,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依托国内外院校青年博士师资力量,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项目等合作机制。三是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以此鼓励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为企业保持技术领先、持续开展产品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四)继续做好人才招引。一是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每年确定一定数量人才工作重点企业,成立招才引智专班,分层次入企征集人才和项目需求,实行台账动态跟踪管理,助力人才精准对接。二是着眼联企联校借智用才,借助名企、名校、名院人才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培训实习等多领域合作。三是出台一揽子激励政策,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明确户籍办理、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人才服务内容,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作者单位系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