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要闻

因地制宜 创新方法

常山秸秆综合利用不断“转型升级”

  本报讯 (报道组 葛锦熙 通讯员 丁远进 樊宙) “有需要就找村里,可以借机器用,免费的!”近日,笔者来到常山县同弓乡关庄桥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着巡查,并和油菜种植户沟通秸秆处理事宜。关庄桥村党支部书记洪振胜相告,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队每个村都有,负责在村里宣传秸秆回收利用相关知识。眼下是处理油菜秸秆的重要节点,全乡每天巡查宣传都在120次以上。

  从禁止焚烧到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处理给基层治理出了一道新“考题”。5月初,常山县出台《常山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离田利用工作,并公布了机械购置、工作奖励以及秸秆利用补助的最新标准。同弓乡主动“答题”,通过“防范+引导+激励”严抓秸秆焚烧整治工作。“此前我们主要依靠覆盖全乡的114个摄像头、4个高空瞭望探头以及2台无人机,以‘防’为主,但管理难度很大,对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作用不大。”同弓乡副乡长刘俊相告,5月开始,同弓乡推出了新的工作模式后,效果不错。

  让秸秆“变废为宝”是彻底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弓乡购置了4台秸秆粉碎机,免费提供给村民用以粉碎秸秆后再还田,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由于每台粉碎机每天需要250元至300元的成本投入,一天只能粉碎约2亩地上的秸秆,为了提高效率,同弓乡在原有工作模式基础上探索秸秆利用的“2.0版本”。5月开始,同弓乡在各行政村设立油菜秸秆仓库,并在关庄桥村设立油菜秸秆回收兑换点,村民自行搬运至仓库后,每30公斤干秸秆即可兑换1公斤大米。待秸秆存放至一定量后由第三方公司统一回收。刘俊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大约会产生200至300公斤秸秆,用大米换粉碎机运行成本,估算下来一天至少可节约200元。“节省成本又快速高效,村民们也非常支持。”刘俊说,自从开始推行这一模式后,村民们参与秸秆回收的积极性更高了。

  随后,以中和村为试点,同弓乡又尝试了秸秆利用的“3.0版本”。中和村党支部书记潘广云相告,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在种香瓜的土地上铺垫秸秆可以防止香瓜苗被晒死,并能有效防止杂草生长,且不影响根系呼吸。村集体有一块2亩的香瓜地,于是以1元10公斤的价格由村集体统一收购秸秆。“秸秆有了好去处还能卖钱,村民们自然就不会焚烧了。”潘广云说,接下来,村集体还要扩大香瓜种植面积,秸秆的需求量还会增加,这种新模式也给了周边村新的启发。

  “智慧在民间,这些创新做法拓宽了大家的思路,带动了全乡秸秆回收利用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同弓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新模式,进一步放大秸秆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