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人文周刊|地理

明代衢州杰出乡贤叶秉敬:

著书充栋 清白贻后

  王嘉瑞

  叶秉敬(1562—1627),字敬君,号寅阳,西安县(原衢县)人,原籍睦州寿昌。宋宣和二年(1120),睦州人方腊率众起义,叶氏祖居被毁,其祖叶有潮时任衢州通判,于是举家迁至衢北之硖口(今衢江区峡川镇下叶村),其后遂发展为当地大族,世称石林叶氏。《浙江通志(清雍正)》卷一百七十七“人物·儒林”载:“叶秉敬,字敬君。弱冠擢省魁,万历辛丑成进士。榷荆关,有宽政;守大梁,督学中州,士民称之……秉敬淹贯万卷,著述鸿富;拥皋比讲学,四方请益盈户外;撰书凡四十余种,海内称为名儒。”

  少年英才,乡试夺魁

  叶秉敬兄弟二人,排行第二,自小聪明伶俐,秉性好学。其祖父叶大光,曾任职于江西婺源县,秉敬幼时随之。有一天,祖父叶大光问秉敬:“你最爱好的是什么?”秉敬说:“我最爱好的是读书。”祖父又问:“读书必须有老师,你拜什么人做老师?”秉敬说:“拜孔子做老师。”祖父说:“孔子已经作古,你怎么拜法?”秉敬指着祖父案头的《论语》说:“孔子的文章不是都在这里吗?”祖父叶大光听了回答,既十分惊奇,又感到十分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增加,叶秉敬开始认识到读书不光是为了获取功名,而应该学习能服务于人们的本领。所以,他学习十分刻苦,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六曹五礼,七略九流十家,莫不博采精研,“垒垒乎如贯珠串玉”。万历十年(1582),叶秉敬20岁应乡试,中全省第一名举人。时祖父叶大光病重在床,闻讯后高兴地说:“吾孙殆不负孔子矣!”

  万历二十九年(1601),叶秉敬中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当时旧都南京的排水道年久淤塞,街上污水四溢,臭味难闻。叶秉敬经过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后,制定了一整套治理方案。按照他的方案选好排水口,循序施工,很快,被淤塞的阴沟和排水道就疏通了。工程完工后,叶秉敬得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赞誉。他还总结这次开沟的经验,著成《开沟法》一书,详细叙述了城市排水的布局和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此书是我国古代关于城市下水道工程的一部重要著作。

  秉公理政,为官清廉

  由于开沟有功,叶秉敬被擢升为开封知府。

  赴任前,叶秉敬先到荆关主持税务。下车伊始即减免过重之税,收一钱必查根据,十分公平,故商贾往来云集,市场繁荣。下级小吏畏他公正无私而不敢乱来,一时商场秩序井然。叶秉敬并著有《赋役握算》一书,总结赋役经验。

  到开封上任后,他秉公理政,修订条例,统一吏治。当时,开封社会秩序混乱,四郊常有巨盗出没,伤害平民。他组织力量剿灭匪巢,消除匪患,清理税赋役,减免过重的不合理负担,公正办理了许多错综复杂、累积日久的案件。由于他为官清廉公正,人们称赞其“明可照肝胆,精可析秋毫”。其《南山日判》一书,记录和总结他在开封办案的经验和教训;《治汴书》一卷,总结他在开封的从政经历。

  叶秉敬后以卓异政绩闻名朝廷,万历壬子年(1612),升任河南学政。

  河南洛阳宜阳县境内有一座古寺——灵山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山寺居洛水之滨,正处河洛文化之重地。该寺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与白马寺东西呼应,称“姊妹寺”。寺庙大雄宝殿后面有一道围墙,上面有历代名人游客题咏的诗文石刻28幅,其中有叶秉敬的行草《灵山酌水赋》。

  《灵山酌水赋》记述了叶秉敬到宜阳县检查工作完毕,该县县令牟道行及其周边县令15人邀其到灵山品胜,希望叶秉敬能写下点东西。叶秉敬感受到大家的一片真心诚意,便于一日到灵山聚会。用餐时,叶秉敬谢绝地方官员的美酒宴请,而是以水代酒。后来,大家在叶秉敬的带领下,兴之所至改喝水代酒,畅怀古今;又到洛水上划船,相互对诗说词、放声歌唱,尽兴后弃船而归。此赋共528字,文采飞扬,情景交融。其义是每一个个人都是一片茶叶,只有投入沸水才能散发清香,将小我提升成大我,将大我转化成无我,才能为社会担当奉献。

  刻《灵山酌水赋》的这面墙,由明代末期灵山寺住持修建。该刻石的文章和书法都是叶秉敬所作,其书法为行草书体,风格豪放遒劲,结字变化多端,用笔行云流水;其文辞意境深远,辞藻华丽,可以称得上书文双绝。中国古代的摩崖碑刻因为大多为记事颂德,故多以正书刻石,以显庄重严肃,以草书及异体字入碑石之刻者少之又少,显得弥足珍贵。《灵山酌水赋》刻工精细,别具神韵,能透过刀刻看笔锋,游丝提按细微分明,故其拓本乃藏家之重珍,也堪称灵山寺镇寺之宝,如今已作为中国书协著名草书收集,得以广为流播。

  任河南学政期间,叶秉敬曾莅临河南辉县百泉,对百泉之美十分感慨。他饱蘸毫端,留下了著名的大草碑。其字体奔放,纵横连绵,气势磅礴,别有神韵,亦堪称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大草碑现存辉县市百泉碑廊一层,碑文即叶秉敬视察辉县百泉时所作的《百泉赋》《游百泉(诗二首)》。

  万历四十四年(1616),军政官员高举、刘一焜,衢州府知府董元勋、吴澄时等命官17人署名,于衢城县学塘广盈仓前为叶秉敬立“河雒文宗”牌坊。“河雒”即河洛,指洛阳。“河雒文宗”,是对叶秉敬为官河南的褒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叶秉敬年方54岁,尚在世。“河雒文宗”牌坊民国初尚存,民国《衢县志》有载。

  天启四年(1624),叶秉敬丁忧后复职,转任湖广副使,当时正是大奸臣、宦官魏忠贤当权。魏党曾派人拉拢叶秉敬,以千金求隽字,但叶秉敬一身正气,毫不买账。上任后,严政纪,汰陋制,他识才老练,驾轻车而就熟路,发大号以布天地之施,核军实以奋雷霆之用,正文脉以发山川之灵,政绩斐然。

  学颇淹通,著述等身

  叶秉敬任开封知府期间,办公事之暇,还在开封游梁祠开课讲学,编选教材,日课诸生。他编刻了《孝经》《说文解字》《陆宣公奏议》《苏长公文选》等分发诸生,人手一册,令其诵习。同时,他还编选了许多其他教科书,如《教儿识数》是小儿蒙训的初等数学课本;《葩经诗歌》上、下二册;在文字学上著有《字学疑似》《千字说文》《文字药》《小学考》《字孪》等;诗学声韵学方面的著作有《做君诗话》一卷、《诗韵纲目》一卷、《声表》三十卷、《韵表》三十卷。其中《字孪》四卷、《声表》、《韵表》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认为叶秉敬的著述有创新之处,不与旧同,“其用法不为不密,亦自为叶氏之法……”

  接到提督河南学政任命书后,叶秉敬十分高兴,因为他始终以兴学倡文为己任,认为有扬志用武之机了。握文柄后,叶秉敬誓鉴空衡平,为国搜真材,擢优汰劣,使人才各得其所。在河南学政任上,他著有《赋集》《书籍序文》《回文诗》各一卷,《偶牍》四卷,《尺牍》二卷,《叶子诗言志》四集十一卷。其中《叶子诗言志》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介绍说:“是编首载述职吟心五卷,乃大计入觐时作次;赋类一卷、吟类一卷,乃督学河南时作次。《遒徇编》五卷则杂录对联、偶语。自序称:取虞书诗言志,论语志于学二语以为作诗要领,故以此名其集。秉敬淹贯群书,著述甚富,而所作韵乃过于质朴,殆所谓诗有别才耶?”

  秩满升任江西参政,到任后,他勤政务,清吏治,劝农桑,厚风俗,使民安居乐业,但仍著述不息,转而深究佛道,著有《庄子膏肓》四卷,《金刚演说》无卷数,《贝典杂说》《心经演说》《华严论贯》《读楞严》《读圆觉》《八大接引》各一卷,其他还有《读书录钞》八卷,《经世要略》八卷,《学政要录》一卷,《荆关丛语》六卷,《木石对语》四卷,《书肆说铃》二卷,《明谥考》三十八卷。其中《书肆说铃》及《明谥考》选入《四库全书》。

  叶秉敬一生,存世著作共50多种251卷,选入《四库全书》的就有7种121卷,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诗词、天文、地理、数学、财政、税赋、城建、水利、工程等各个方面。

  情系桑梓,丹心可鉴

  叶秉敬任江西参政期间,因母丧回西安硖口下叶守孝。回家后,他著书数百卷,另辟乾坤,自成一家。他将家居称为“昼锦里”,还将衢州宋代的状元程宿、毛自知、留梦炎之策论编成《三状元策》一卷。闻其居家,衢州的四方名士纷纷登门求教,他也尽情指点,日会数十人。他用自己的俸禄救济贫困的乡亲,还出资修扩祠宇,奉祠祖宗,修桥梁,开堰沟,让兄产,解族争。

  自宋以降,衢城一直把九华(灵鹫)山青峒峰作为古城的大靠山。而在明万历期间,叶秉敬与方应祥、徐日新等在青峒峰创办青峒书院倚云社,于烂柯山举办青霞社,编《青霞社草》和《青霞诗文集》。徐日久、郑学陆等就读于倚云社,后徐日久考取进士。从此,衢州就把青峒峰作为古城的大考山。清代文献称方应祥、叶秉敬、徐可求、徐日久为“盈川四子”,媲美“初唐四杰”。

  天启三年(1623),叶秉敬应衢州知府林应翔之聘,修撰《衢州府志》(此府志今北京图书馆尚有存本)。他在序中曰:“郡志者何,一郡之史也。”其基本观点是,地方志就是地方史,这在天启《衢州府志》的篇章设置中可见其志史思想。这本府志的编纂有所创新,计仍旧志所有者六:舆地、建置、官师、财赋、人物、艺文;增于旧志所无者亦有六:山川、学校、风俗、水利、祠祀、灾祥;汰除其旧志所有者有四:兵戎、礼典、翌教、政事。当时有识之士评该府志为:“是非无诡,仿太史公制,简端各序骈语,阖郡颂为鲁国春秋矣。”

  天启七年(1627),叶秉敬转任江西布政使司加大中大夫、右参政,然而诏至,他已积劳成疾,身染重病,慌忙回乡,抵家第三日(四月十八日)即与世长辞,后葬于三十都厚岗(下叶村后垄岗)。

  基于叶秉敬之学问人品,崇祯三年(1630),衢州知府庞承宠将叶公崇祀乡贤祠,使后人永远敬仰。乡贤祠旧址在县学街戟门西侧。礼部尚书郑以伟为叶公撰墓志铭,称其为“弱冠摩空,学奥文雄;所至风偃,所过水平;华盖一岳,文昌一星;树人为国,身范是则;著书充栋,富有日新;卜世其昌,清白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