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人文周刊

中国茶入“世遗”, 衢州何为?

  石屏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组团项目由浙江省牵头,全国15个省(区、市)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体参与。

  我省杭州、湖州、金华三地共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民俗活动、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庙会(赶茶场)民俗活动,在全国15个省(区、市)中独领风骚。

  衢州产茶,亦可称江南茶乡。稽之诗文,宋代曾几有《迪侄屡饷新茶》诗:“敕廚羞煮饼,扫地供炉芬。汤鼎聊从事,茶瓯遂策勋。兴来吾不浅,送似汝良勤。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又有《衢僧送新茶》:“斋肠得饱又逐去,午梦欲成还唤回。定是僧家不堪此,满匳青箬送春来。”宋代衢籍词人毛滂也有多首关于点茶和斗茶的作品。《谢人分寄密云大小团》:“松风忽响第一泉,乳花徐开练波立……旧闻作匙用黄金,击拂要须金有力。”《西江月·侑茶词》中写道:“汤点瓶心未老,乳堆盏面初肥。留连能得几多时?两腋清风唤起。”

  据《衢县志》记载:“宋崇宁元年即在衢城设茶务实行专卖。衢县茶区有南山、北山之分,南山茶以柯山点(茶名)为最佳。明嘉靖年间,西安每年向礼部进贡芽茶4斤。”清光绪《烂柯山志》记载:“熙宁四年(1071)孟春九日,祝绅、林英、刘彝、钱(岂页)、梁浃、郑庭坚会宿斗茶于柯山。”北宋西安长史蔡宗颜《茶谱遗事》载:“龙游方山之阳坡,广不过百余步,出早茶,味绝佳,可与北苑双井争衡。”

  稽之文物,近年来,衢州各地陆续发现有关茶史的碑刻。最著名者,当属上世纪80年代在江山市茅坂乡株树村发现的万福庵《茶会碑》,其中记载了住持僧月朗将万福庵附近的田产租给邻村人耕种,所得众资置一凉亭设一茶馆,给往来行人免费休憩、饮用。原件《茶会碑》仍保存在江山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展出其拓片。2020年,常山县白石镇曹会关村又发现了清代雍正《茶田碑记》碑刻,记述毛高宇、袁茂生、徐发生等三位住持斋人募资管理十多亩茶园,为常玉古驿道来往商旅行人施茶。

  稽之海外,亦有纪实之作。清代衢江一度茶运繁忙,是中国红茶外销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红茶之路”。1848年9月,“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接受皇家东印度公司委托来到上海,以此为基地,深入中国武夷山红茶产区,为该公司设在印度阿萨姆邦和大吉岭的种植园猎取茶树茶种。1849年5月,罗伯特·福琼离开宁波,在杭州雇船溯钱塘江,经龙游县、衢州府、常山县、玉山县、河口镇到达武夷山,采集茶树种子,考察红茶制作,再经浦城进入浙江,越仙霞岭经峡口至清湖,雇船沿江至西兴,最后到达上海。经过考察,福琼发现武夷山红茶外销,从福建星村经江西玉山到浙江常山走旱路,从常山即可雇船东下杭州到上海出口,衢江成为福建红茶出口的黄金水道。

  稽之现代,衢州曾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地标。航埠镇万川村曾经留下了“现代茶圣”吴觉农、茶学专家庄晚芳等一大批中国茶界泰斗的奋斗足迹。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吴觉农、庄晚芳等带了一批科技人员到万川集合,筹建中国“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开展茶树更新运动,组织东南茶区中茶公司办事处在开化、淳安等地收购毛茶加工、出口换取外汇。东南茶叶改良总场还创办了《万川通讯》茶叶专业杂志,沟通全国茶叶信息,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之后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改名为中国茶叶研究所。1942年春天,由于日军大肆入侵,金华、衢州相继沦陷,茶研所人员和设备迁至福建崇安。

  茶业振兴,产业为基。茶为国饮,也是包括咖啡、可可在内的全球三大健康饮料之一。当下衢州各地皆着力培育茶产业,打响茶品牌,绿茶制作技艺(开化龙顶茶制作技艺)和衢江区茶灯戏(唱灯)传统戏剧入选省级非遗,茶叶机械加工产业发达,号称“中国茶机之都”。但与国内其他茶区相比,衢州茶产业无论从规模、产值或是品牌知名度而言都相对不足,仍需聚焦聚力,久久为功。

  茶业振兴,文化立魂。综览浙江入“世遗”的制茶技艺与民俗,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承有序,声誉卓著。反观衢州,茶文化研究尚未成气候,我市至今尚无一部茶史、茶业或茶文化方面的专著,来发掘衢茶的历史底蕴,展示衢茶的发展脉络,传播衢茶的文化风采。衢州茶业掌故、文物和民俗,还需有心人网罗搜剔、沉潜考订,亟待专家学者系统科学的梳理和深入扎实的研究。

  文化立魂,产业为基。魂既不彰,产业能兴乎?这也是中国茶申报“世遗”成功后,留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