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古道:
一条瑰丽的千年诗路
记者 王红岭
在浙江西部莽莽苍苍的仙霞山脉中,有一条仙霞古道。唐宋以降,仙霞古道不仅是浙闽之间的交通要道、军事重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北段重要的陆上运输线,还是一条星光璀璨的千年诗路。张九龄、白居易、赵抃、王安石、陆游、杨万里、辛弃疾、朱熹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驻足,并留下300多篇诗文。这些文化名人和他们的不朽诗文,跨越千年时光,沉淀出一条瑰丽雄奇、豪放飘逸的千年诗路。
仙霞古道、清湖码头、廿八都古镇,是钱塘江诗路上重要的古道、古码头、古镇。2021年,江山市筹划打造仙霞古道“南宋诗词之路”,积极响应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和宋韵文化解码工程。日前,记者采访了江山市诗词协会会长姜法建、江山市作协原主席蔡恭,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领略宋时仙霞古道的奇情壮采和人文底蕴。
仙霞古道诗文多
A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白居易《江郎山》诗,历来被认为是咏江郎山最为出色的杰作。
“仙霞古道起于江山县城,经清湖、石门(江郎山)、峡口、保安、廿八都、渔梁、仙阳,最后到达福建浦城,沿途的清湖、江郎山、仙霞岭和枫岭关等,或秀美,或险峻,往往能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不朽的诗篇。”蔡恭相告,仙霞古道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仕宦公卿,文人墨客,冠盖如云。在仙霞古道上留下诗文的名人,可以列出一长串:江淹、祝东山、张九龄、白居易、王禹偁、梅尧臣、赵抃、陆游、杨万里、朱熹、辛弃疾、高翥、刘克庄、徐渭、徐霞客、朱彝尊、洪昇等等,不胜枚举。尤其宋代名人,他们的诗文佳作,大多有一种魂牵梦萦、感喟赞叹之情,既有对仙霞古道神奇景观的歌咏与向往,又藉此抒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抱负。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两度到江山。在游览江郎山时,面对摩天如云的三爿石,联想到金兵强虏压境和南宋王朝风雨飘摇,顿觉壮志未酬,感慨万分,挥笔写下《过灵石三峰》七绝二首,既赞叹三爿石“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也抒发了自身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抱负。
南宋淳熙六年(1179),陆游专程赴衢州柯山拜访好友毛平仲。毛平仲(1104~1190),礼部尚书毛友次子,为清漾毛氏第二十九世,迁衢后为西安派。其诗词清丽明快,独树一帜,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与毛平仲情谊至深,常有诗词切磋交往。陆游此次拜访老友,毛平仲正缠绵病榻,遂命儿子替父陪同陆游游览烂柯山,并介绍了江郎山、仙霞关壮观景象。
陆游兴致勃发,遂骑马赴江山一游。面对雄伟奇特、赤壁千仞的江郎山三爿石,陆游挥毫疾书,写下了七绝诗《过灵石三峰》二首,感慨自己原本应该在金兵压境之时,驰骋前线,奋勇杀敌,收复中原,不料如今却远离沙场,到处奔波,又年迈无力,壮志难酬。其在游历仙霞关时,更是仰天叹息:“重裘不敌晨霜力,老木争号夜谷风。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
辛弃疾在晚年时,也曾游览过巍然屹立、半出天外的江郎山。
绍熙二年(1191)冬,宋光宗召见辛弃疾,起用他为福建提点刑狱。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收拾好行装,即刻赴闽就任。在路经江郎山时,面对伫立天外的三爿石,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激昂慷慨的七绝《江郎山和韵》:“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诗中的“三峰青削”“卓立千寻”“正直相扶”“撑持天地”,既是指江郎山壮美景色,也是辛弃疾自身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此时此刻,辛弃疾不傍权,不攀附,不拍马,不谄谀的凛然正气,与江郎山刚强坚毅、撑持天地的秉性,完美融为一体。
仙霞古道交游多
B
古代文人吟诗作赋,并不只为体现个人文化修养,还是仕宦交谊的手段。自唐宋以降,江山郎峰祝氏、五坦周氏、清漾毛氏、长台柴氏等本地望族,贤才辈出,与当时俊彦诗文酬唱,也极大丰富了仙霞古道的人文底蕴。
当他们置身于美妙的山川,与前贤、今人往来酬答,被载入诗集、文集或方志,流传后世。这些仙霞古道上的经历,也就成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共同记忆”。
朱熹曾七八次来往于江山,留下了《申知江山县王执中不职状》《江山儒学记》《重建郎峰祝氏家庙记》《景行堂记》《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仙霞岭》等诗文。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为何独钟情于江山?
江山先贤、理学大师徐存,号逸平,北宋宣和年间,曾与长台柴禹功、柴禹声兄弟一同师事福建理学家杨时。作为程颐的再传弟子,徐存辞官归乡后,在清湖开设南塘书院,讲经授学,声名远播,门下弟子千余人。朱熹年轻时,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闻徐存大名,多次往返江山,拜访求教。经徐存指点,朱熹从孟子“求放心”出发,逐渐形成“存天理,去人欲”的哲学见解和理学主张。
故,朱熹以敬仰之情,师事徐存。淳熙年间,徐存已去世多年,朱熹重来江山,仍以满怀凄婉的心情悼念徐存先生,并留下了感人肺腑的《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山如龟北厚,地与马鞍连。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青松似相识,无语独凄然。”
苏轼、苏辙与郎峰脚下的毛氏、祝氏、周氏均有往来。兄弟俩为江山留下了许多作品,苏轼著有《荐毛滂状》《答毛滂书》《与朝奉郎毛维瞻公书》《题所书归去来辞后》《与循守周文之书》,以及《送周循州》《次韵毛法曹感雨》《答周循州》《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等十多首诗。苏辙的作品主要有《重修江郎书院记》《元诰正谟论序》,以及《毛国镇夜饮》《次韵毛君经旬不用鞭扑》《次韵毛君山房即事十首》《次韵毛君见督和诗》《放榜后次韵毛守见招》《次韵毛君清居探菊》《送毛君致仕还乡》《送毛滂斋郎》等数十首诗词。
苏轼、苏辙与江山籍诗人交往密切。毛滂少年时曾在仙居寺游学,与其父毛维瞻嗜书如命,藏书逾万册。宋元丰三年(1080),毛维瞻出任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知州,毛滂随父到任所就读。这时,恰逢苏轼兄弟遭贬谪,苏辙贬筠州,是毛维瞻的部属。毛维瞻给予苏辙以保护和关照,并与苏轼也有书信来往。毛滂作为知州的公子,加上聪慧异常、才华深厚,常和苏轼、苏辙兄弟一起吟诗唱和,其文学功底受到苏轼兄弟的赏识,毛滂也因此成了文学大家的弟子。
元丰六年(1083),24岁的毛滂到郢州(今湖北省钟祥县)任县尉,尽管官职很低,但毛滂勤政爱民,政绩突出,苏辙曾作七律《送毛滂斋郎》相寄:“先志承颜善养亲,束装骑马试为臣。酒肠天予浑无敌,诗律家传便出人。拥鼻高吟方自得,折腰奔走渐劳神。归来一笑须勤取,花发陈吴二月春。”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清漾诗人毛正仲将江郎山下名茶送给苏轼品尝。苏轼作诗致谢:“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活。金钗候汤眼,鱼虾亦应决。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是时,毛滂在苏轼属下任杭州府法曹,回乡省亲返杭时,亦以江郎山绿茶相赠,芽壮汤清、香郁味醇,苏轼大喜,在《答毛滂书》中说:“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绒而藏之。”
毛滂在任法曹、掌职司法别狱期间,常与苏轼吟游酬唱,以文结友。元祐四年(1089)秋,毛滂离别杭州赴饶州任职,其妻因病寄养富阳僧舍。毛滂依恋不舍,写下《惜纷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一词。苏轼读后,惊叹不已,在《荐毛滂状中》称赞:“新授饶州司法参军毛滂,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丽,无徇人之意。”尽管苏轼大毛滂20多岁,但他们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两人终成诗坛挚友。
郎峰祝允哲与岳飞交好,不仅过从甚密,共战沙场,在文学上也志同道合,相互酬唱,留下了大气磅礴的惊世名作《满江红》,更是一曲文坛佳话。
“仙霞古道除记录了大量古诗词、文献,承载、传递了大量古文化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还锻铸了江山人刻苦勤劳、团结奋进的无畏精神,造就了江山人正直刚强、宁折不弯的优秀品格,并传承、影响于后世,使今天的江山人,一提起仙霞古道,就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产生一种自豪感。”蔡恭感慨说,这无疑是最值得自豪和欣慰的。
百里山水铺画卷,一江清水到钱塘。当下,钱塘江诗画风光带、宋韵文化工程正建设得如火如荼,江山市仙霞古道“南宋诗词之路”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目前,我们已完成《江山宋韵诗词》收集整理工作,两宋时期凡到过仙霞古道并留下诗词的文人墨客,都被收入其中。现已呈报江山市委宣传部,为后续打造‘南宋诗词之路’做好准备。”姜法建相信,作为钱塘江诗路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诗词之路”不仅唤醒了仙霞古道的千年神韵,为江山打造了一张极具地域特色的宋韵文化金名片,更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多娇江山”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