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次“大课间”跑
江山中学学子“跑”出活力与风采
记者 郑理致/文 通讯员 叶莲军/摄
12月9日下午3点25分,江山中学校园里传出了嘹亮的《运动员进行曲》,身着校服的同学们迅速从教室来到操场,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始跑步。“从11月开始,我们学校把每天上午6点20分的晨跑改成下午课间跑,没想到这一改,改出了学生不一样的精神面貌。”江山中学党委书记夏飞华说。
“下午的课间跑真提神”
“下午的课间跑真提神!”鲍一是高一(1)班的学生,刚和同学跑完了下午的课间,兴奋地对记者说。
当天,江山中学开展大课间跑。在体育老师的哨声中,高一年级16个班级快速站好队形,开始慢跑。每个班级的领队举着班旗,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踏着明快的节奏,同学们一边跑步,一边精神抖擞地喊出各班的口号。“一班腾飞,无坚不摧;一班奋起,所向披靡。”随着整齐的步伐和嘹亮的口号,鲍一和同学们的身上似乎也充满了力量。
绕着操场跑完两圈的鲍一脸色红润。“前面上课的时候还有些犯困,跑完步以后感觉神清气爽。”鲍一笑着说,同学们对学校跑步时间的改进非常赞同,因为早上背课文或英语单词的效率较高,但原先的晨跑安排,使得同学们早起读一会书,就要去晨跑,跑完后去吃早饭,再回到教室早读,这会让早起的同学学习节奏被打乱。早上的时间非常宝贵,很多同学背书刚渐入佳境,就被跑操打断,有些可惜。跑完之后因为太疲惫,不少同学还吃不下早饭,只能在食堂里买点吃的带到教室,等到早自习下课后再吃,早饭已经凉了。“所以得知晨跑更改为下午课间跑后,同学们都很高兴,纷纷为学校的‘新政’点赞。”
居民暖心 家长点赞
“江中晨跑传统持续了30多年,一朝更改我们也顶着巨大压力。但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这样的更改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刚才学生说的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学校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江山中学校长姜式军说,首先是考虑到原先的早上时间安排过于紧凑,许多学生有些疲于应对;二是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有25分钟的大课间时间,这个时间段学校原本就安排了学生参加跑步或做操活动,这样使得晨跑和大课间运动时间间隔太近,让学生感到疲累;三是全校学生同一时间在三个场地开展跑步,当清早三个场地的音乐同时响起,对附近居民造成了较大困扰。
“经过慎重考虑,又反复征求师生意见,学校下定决心把每天的晨跑改为下午课间跑。等天气转暖后,学校还将把江中特色韵律操和跑操结合进行。”姜式军校长说,下午时间段,同学们经过大半天的学习常常容易犯困,把下午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课间改成“大课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跑步锻炼或做操,可以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为此,学校把下午上课时间提前了10分钟,把第二节课间时间增加了10分钟。
学校附近居民邱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每天早上6点10分左右就会开始放音乐,虽然大家对学校的工作很支持,但每天早上6点多被音乐惊醒,有人还是会有怨言。“现在学校更改了跑步出操时间,很暖心。”
“现在天气也越来越冷,我们非常希望孩子在早上能够休息好。”一名高一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校把晨跑改到下午,“一日两跑”既能给孩子学习减压,保证运动时间,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太累。新的安排确保了住校和通学的学生都有相同的锻炼时间,更加合理。
让校园生活充满朝气和活力
如今,一天两个“大课间”,江山中学的师生都觉得校园更加充满朝气和活力。
让江山中学的学子人人成为文明、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让江山中学的校园成为朝气蓬勃的阳光校园,是江山中学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之一。当前,江山市教育局正在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江山中学的大课间改革就是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 近年来,江山中学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筑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的育人观念,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点球大赛、班级篮球赛、体能挑战赛、趣味体育运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至少2项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除了完善传承多年的集体跑操传统,江山中学还结合学校优势和学生兴趣,在原有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先后推出了自编街舞、花球啦啦操、网红尊巴等有江中特色的校园课间操,创编了韵律操、特色健美操等,进一步激发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学校还在大课间推出了一系列Tabata体能健身活动。“我们的韵律操一直在更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又继续创编一些新的运动动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学校体育老师周莉告诉记者。
“晨跑改进,也是学校在阳光大课间中践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校风。”江山中学党委书记夏飞华说,学校不仅要把阳光大课间当成一种体育锻炼,更要把它作为一项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德育励志活动,引导学生在跑操中跑出雄心壮志,跳出生命的激情,舞出人生的斗志。“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突破自身的局限,养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习惯,培育终生不倦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