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每天生产食用菌50吨

江山工厂化种菇“3.0版”模式出炉

  本报讯 (记者 胡宗仁 报道组 程伟 通讯员 毛小伟) 11月22日,记者一走进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园,工厂化气息扑面而来:新建成的两幢数字化厂房是全封闭的,厂房中间是一条笔直的通道,长约250米,而位于头顶、通道中间部位有封闭的连接,这是用来物流传输的。

  “两幢数字化厂房已经投入使用,还有一幢在建的厂房。”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姜莉勇介绍,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园是一个集工厂化种植、产品研发加工、旅游观光、科普菌物、生产体验、美食服务等于一体的菌菇产业综合体,规划总面积608亩,计划总投资5.3亿元。分三期实施,一期为建设日产12万瓶(日产量60吨)金针菇生产区,计划投资1.5亿元,规划总面积80亩,由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农业设施用地已于2022年7月建成投产,其智能工厂化生产水平国内领先,是浙江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

  在姜莉勇的陪同下,记者又进入数字化厂房的参观通道,看看这智能化的食用菌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通道里的温度是20℃,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参观者一般通过这条通道可以了解到各个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姜莉勇一边走,一边介绍。

  参观通道的墙壁上,挂了一块块宣传牌,主要是介绍江山市食用菌产业的来龙去脉、食用菌的生产工艺等。

  这一期项目,是生产金针菇的,正是江山白菇。该项目投产,说明江山市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向“3.0版”迈进。

  一直以来,江山白菇是农民的致富菇。“1.0版”,简称“自然菇”。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以家庭为主,千家万户搭建毛竹、茅草大棚种菇,全部依赖自然气候、靠天吃饭的年代。“2.0版”,简称“空调菇”。即21世纪初,把食用菌搬进室内,通过人工调节室内的光、温、水、气等,开始部分集约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年代。“3.0版”,简称“工厂菇”。即当前打造的食用菌住楼房温室,全程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机械化工厂式流水线生产的新时代。

  姜莉勇老家在新塘边镇达路边村。1996年,姜莉勇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原在萧山钱江啤酒厂担任技术科长,有着一份丰厚的薪水。身为农家子弟,姜莉勇却一直有个梦想:用自己的专长回报家乡父老……

  姜莉勇说,由于看中“中国白菇之乡”江山白菇的发展前景,加之大学里学过相关专业可派上用场,就决定回乡种菇。

  2006年9月,姜莉勇回到江山种起“科技菇”,一种就是16年。

  2020年,姜莉勇抓住江山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人合伙成立了浙江君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创建食用菌产业园。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一期项目于今年7月建成投产,现在每天出菇50吨,迄今已经投资1个亿。”姜莉勇说,现在,每天有130多人在产业园干活。

  现场,一瓶瓶的金针菇是经过9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即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育菇、包装。

  记者通过装瓶车间的窗口看到,一条生产线只有2个员工在操作。“这个自动装瓶车间,一个小时能装2.4万瓶食用菌。”一旁的姜莉勇说,目前,厂里有三条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从定向育种、自动装瓶、物理灭菌,到无菌接种、恒温培养、准确搔菌,再到智能栽培等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用工成本。同时,整个流程是循环生产,一个个空间是封闭的,无菌培养,因此产出的金针菇既安全,又标准,合格率达99.9%以上。

  “工厂化种菇,确实好。”看着一瓶瓶新培养出的金针菇随着传输带,送到包装车间,记者不由地连连称赞。

  “只有包装车间的员工最多,大约50个。”姜莉勇介绍,这些员工主要负责把金针菇切根、分拣、装袋、称重,再装入包装箱。根据市场需求,大包装每袋2.5公斤,小包装每袋250克。之后,这些包装好的金针菇被销往上海、杭州、合肥、上饶等城市,有的还销售到北京。

  “明年,等到二期项目建成,可实现年产食用菌2万吨。”姜莉勇说,预计到2025年食用菌产业园栽培食用菌产量可达4万吨,产值达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