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五链”融合迈向2.0
记者 王继红 徐双燕 傅剑青 通讯员 陈景安 郑家琪
“随着三季度二期项目投产,公司将为衢州有机硅产业发挥更大支撑作用。”7月17日,浙江中天东方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鑫相告,公司产品三分之一供应智造新城高新园区企业,三分之一供本厂作为下游产品原料,三分之一销售国内外,中天氟硅正成为衢州有机硅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中天氟硅2006年落户我市,是当时高新园区首家有机硅企业。2008年建成一期项目,年产能仅6万吨,相关产品就成为智造新城高新片区众多有机硅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十多年来,高新片区先后上马正和、建橙、森日等有机硅下游企业,产能不断扩大。2021年,总投资超21亿元的中天氟硅二期项目动工,建设包括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扩能技改及产业链下游的硅硐胶、硅油、混炼胶等产品生产线。其中下游产品生产线于2022年5月投产,目前产品已经打开市场。
氟硅钴联动,上下游协同,是衢州产业链融合的缩影。2022年7月,我市首次提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以服务链串联其他“四链”,更好地推动链与链之间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这是从衢州实际出发的创新实践;同年12月正式下文,“五链”、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各区块协同推进。两年来,历经“从无到有,立柱架梁”的1.0时代,如今迈向“从有到好,从全到精”的2.0时代,“五链”融合的工作思维,正牵引着衢州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从“抓手”到牵引
“以前每台产品只卖十来万元,现在提升到四五十万元。”7月12日,在车间里一身是汗的陈胜边走边介绍。1974年出生的他,是浙江永力达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浙江京胜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
为何叫京胜公司?这还得从一个德国专家说起,他叫葛洛·京特,2001年毕业于德国波鸿大学鲁尔分校,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葛洛·京特不仅拥有欧美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还拥有作为发起方和重要参与方的6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总计研发经费1000多万欧元,公司名称就是从葛洛·京特和陈胜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
“永力达2002年创办,当时可谓小作坊。”陈胜坦言,正是靠着引进人才特别是“洋专家”,公司发展提速。2011年起,公司产品开始上榜浙江省首台(套),“14年来,拿到7个首台(套)。”
产业链在衢州并不完善的数控机床行业,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之路,难度非常大。光靠引进人才还不够,为此,永力达公司在2019年合资成立京胜公司,葛洛·京特占45%股份,其中技术入股占比15%。2022年公司全面投产,产品延伸到下游的传感器领域。
永力达公司从小到大、从传统产品迈向中高端、从引进人才到与“洋专家”合伙做生意,是我市企业链式发展、“链链”加速融合的生动写照。
从一个重大项目到一个产业链再到一个产业生态圈,衢州产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加速形成。今年以来,我市“五链”融合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上半年,我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09.2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排全省第二。进出口总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260亿元,同比增长26.7%,高出全省整体18.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
“做大做强产业链是根本,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是保障与抓手,经过两年实践,从量变走向质变,‘五链’融合2.0正成为牵引性抓手。”市工业强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确立以来,“工业强市”十大专项是基本盘,“五链”融合一直是主抓手。
从理念到打法,从“工业强市”到“五链”融合,以改革突破带动“融”的跃升,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通堵点卡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赋能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滚雪球”效应。今年上半年,晓星薄膜、拓烯光学、东鹏饮料、梵西科技等8家新上规企业在贡献7.22亿元产值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从“个例”到通用
“我们就是冲着巨化来的。”近日,中建材衢州金格兰石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友军道出企业10多年前落户衢州的理由。目前,公司冷、热加工的供应商也陆续在衢州“落地生根”。上月底,新华社、上海证券报等媒体以《聚“链”向“新”铺就产业兴市通衢大道》作了报道。
从传统煤化工、盐化工到氟化工,链式发展、链外融合,巨化集团可谓我市“链主”企业。巨化集团提供的水电气等公用产品,烧碱、硫酸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供应到我市工业主战场智造新城高新片区。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