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要闻

衢州如何构筑地灾智防“堤坝”

  记者 陈霞

  5月24日,记者从市气象、水文等部门了解到,在厄尔尼诺事件等异常气候背景下,今年我市水文气象年景偏差,汛期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可能趋多趋强。

  狂风、暴雨、山洪、泥石流……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数字化预警系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衢州数字化系统能否发挥良好的预警作用?

  智防“一网通”形成

  哪里是洪水淹没区、遇到汛情该往哪里撤离、哪条转移路线最安全……这些都是汛情发生时,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市防汛工作从实时监测洪水动态到实现精准预报预警,再到智能化调度和资源配置,智防“堤坝”步步构筑。

  2023年,我市利用先进自动化装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3.4%,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时间42分钟,重要灾种预警精确到乡镇。公众对气象信息接收的便捷性评分98.1(全省排名第一),内容的实用性评分94.8(全省排名第三)。

  “针对风险底数不清晰、风险管控不闭环、人员转移不精准、抢险救援不高效、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衢州通过数字化平台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加以解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运用数字化手段,形成了各方面高效协同、精准配合、上下一体的防御态势。

  今年,我市已完成28处新装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点建设,累计安装258处、1172台普适性监测点设备和300处无线简易雨量报警器,确保设备在主汛期来临前并网运行。衢州各县(市、区)均设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利用地灾智防APP,落实风险防范区管理责任人。而地灾智防应用平台,可做到汛期预警实时点对点。

  数字化预警系统,可将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记者从市气象局获悉,我市已建成由5个国家气象站和41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构成的陆基监测网,应用由9颗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天基监测网,开展天气预报、灾害防御、生态监测等。

  “为精准提供响应启动、洪水预报、旱情预警等信息,我们还开通了浙政钉提醒功能。”市水文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相关负责人相告,我市已累计安装山洪声光电预警设备331套,大大提高了群众遇险转移的速效。

  目前,我市洪水预报系统已完成迭代升级,接入气象部门实时监测、预报降雨网格数据,与山洪风险区进行关联,提高预警精准度。该系统关联常山港、江山港、衢江干流各级水文站实时数据,整合预报洪峰与实际洪峰的时间和流量数据,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过程,精准预报洪水。

  数字赋能气象社会治理

  如何助推数字赋能气象社会治理的理念落地?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网格+气象”平台和政企共治平台两翼齐飞,“双平台”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在江山市首创的“网格+气象”基层防灾减灾数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市气象局深入基层乡镇网格调研,精准把脉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治理的“淤”“堵”点,破除基层气象灾害防治中的壁垒,在全市全面推广“网格+气象”基层防灾减灾数智治理模式。通过“网格+气象”平台迭代升级,贯通市县乡三级,预警信息等气象实时产品零时差推送至部门、乡镇和网格,实现“一键直达”,从信息发布到居民接收平均时长仅6分钟,农村居民预警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一网汇集各部门和基层工作信息,动态开展跟踪服务。

  此外,我市依托省小流域山洪灾害智防“四预”平台,基本能解决风险识别(哪里易发生),风险预警(风险在哪里)和风险管控(风险怎么控制)三大难题,通过基础信息收集和前期重点村落清单、风险区清单和防御对象清单调查,形成风险一张图,利用山洪风险识别模型,实现风险识别从“碎片化”到“全方位”。

  “‘四预’平台接入气象未来24小时降水预报信息,每日早晚更新。如有预警信息,工作人员核实后会通过平台发布预警,还会通过衢州发布等媒体向社会发布,提醒做好防范或转移工作。”市水文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气象局还积极推进气象监管数据场景跨界融合,合力构建以“四环四端”为重点的气象安全政企共治平台,实现全市监管执法“一中心指挥”,气象安全态势“一屏掌控”,为县级气象部门安全监管减负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