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人文·关注

“村晚”:留住乡愁,传递自信

  记者 尹婵萱

  这个春节,你看“村晚”了吗?

  “村晚”,顾名思义是“乡村春晚”的简称,是春节期间村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文艺晚会。

  发源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村晚”,不仅是中国人乡村情怀的展示,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风尚。与一般文艺演出不同,“村晚”从组织、策划到排演、搭台,村民是绝对的主角。大家聚在一起,有的提供物资,有的协调场地,有的参与演出,有的保障后勤。“村晚”上的节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反映村民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演绎出十足的年味、乡土味、文化味。

  龙年春节,三衢大地上的“村晚”遍地开花,精彩不断。形式创新点子多,节目质量节节高,部分“村晚”还开通了网络同步直播、由“舞台演”向“云上演”升级,由“现场看”向“网络看”扩展。

  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村晚”,留住了浓浓的乡愁,也传递出衢州乡村振兴下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村晚”热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2月20日至22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立足本土特色,挖掘文化土壤 “村晚”传递乡音、乡风、乡情

  2月22日下午,记者在龙游县北斗大道的士元居文化礼堂看到,龙游县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百村赛事精品节目展演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彩排。

  随着强烈的鼓点,手拿钢叉的黑衣小伙子们迈着刚健有力的步伐来到台上,一边有节奏地挥动着手上的钢叉,一边变换队形。此时,他们身后,一红一绿的两只“貔貅”突然出现,踏着激昂的鼓点,“貔貅”与黑衣小伙子们一起跳起了“驱邪”的战舞……这个既可爱喜庆,又带有浓烈民俗特色的开场节目《貔貅舞动上夫岗》,让许多提前来观看晚会的观众充满了期待。

  59岁的龙游县詹家镇上夫岗村村民张智慧是“貔貅”的扮演者之一。“貔貅又叫硬头狮子,清光绪年间开始流行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张智慧告诉记者,他舞“貔貅”的技术是跟着家里祖辈学的,以前,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貔貅”才会“出山”走街串巷,为村民驱邪。最近几年,他和伙伴们努力将“貔貅”带出村子表演,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古老的民俗技艺。这次参加“我们的村晚”,是上夫岗村“貔貅舞”第一次登上县级村晚的舞台,他感到激动又自豪。

  记者了解到,这场“村晚”一共有15个节目,由龙游县15个乡镇的乡村文化礼堂选送,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代表了最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与文化。

  在另一个节目——情景舞蹈《打井之情》中,来自龙游县大街乡贺康村的徐芬华与同村的乡亲们一起挥着锹,扛着水管,表演着打井热火朝天的场面。她告诉记者,贺康村是“打井之乡”,大部分村民以打井为业,走遍了全国各地,她自己也已经打井二十多年了。“春节回乡后,乡里提议排个节目参加县里的村晚比拼,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打井这个题材,找齐人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排练了,这几天,天天排练到晚上十点呢!”徐芬华说,《打井之情》的表演者,不论男女都是贺康村的“打井人”,能把自己村子的特色产业、文化用“村晚”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看,实在是很有意义,大家都不觉得辛苦。

  从“春节限定”到“四季绽放” 依托文化礼堂,“村晚”精彩不断

  依托各村文化礼堂,春节前后,火热的“村晚”在衢州各地接连上演——

  1月16日晚,衢江区全旺镇马蹊村文化礼堂举行“我们的村晚”,并通过网络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8万人次,并在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等媒体播出。

  2月3日晚,在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第三届“我们的村晚”上,村民们自编自排的村歌联唱、舞龙舞狮、舞蹈串烧等一系列文化盛宴,让所有观众如痴如醉,上蒋村村书记蒋峰带领在场观众共跳“科目三”,将“村晚”共同联欢的欢乐气氛拉满。

  在江山市,大陈村的“村晚”以全民参与、深入人心、异彩纷呈的大陈村歌文化,展现了属于大陈的独特年味。“村晚”活动以“祥龙献瑞村歌飞”为主题,用《大陈在心》《凤山之恋》《红星交响》《西砚的故乡》《大唐,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乌龙守望的故乡》六首村歌联唱,传递出了大陈村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和对甲辰龙年的美好期许。据不完全统计,江山市春节前后举办的“村晚”已有20余场。

  在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村文化礼堂,村民们从田间地头走上绚丽舞台,为大家带来一场充满年味、乡土味与满满烟火气的精彩演出。浮河村“布龙”、喝彩歌谣《上梁》、腰鼓《张灯结彩》……一个个村民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让村民们度过了一个兴奋的不眠之夜。

  在开化县杨林镇坑口村,一场以“新春”“古隘”以及“孝文化”为主题的“村晚”,吸引了300余名村民共同参加,舞狮、草龙、独唱、舞蹈、小品、三句半、音乐快板……雅俗共赏又贴近生活的节目,让这场“村晚”的所有演员、观众热情高涨,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凝聚起村民情感。

  “2019年1月,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衢州有礼·乡村寻礼’为主题的首届‘我们的村晚’活动,从那以后,衢州各地每年举办的‘村晚’数量越来越多,节目质量越来越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衢州市委宣传部宣教处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贺村镇湖前村文化礼堂指导员方佳以“来自村里的小方”的身份,成为省级“村晚”舞台的主持人;2024年,柯城区《鞭春牛》、龙游县《龙游发糕》(道情)、开化县《香火草龙》三个非遗节目一起登上了省级“村晚”的舞台。

  近两年来,衢州乡村举办的“村晚”渐渐不局限于春节,2022年的中秋节,2023年的丰收节,都出现了许多精品“村晚”。从“春节限定”到四季绽放,衢州“村晚”早已超越文艺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真正成为可以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和谐的纽带,成为传递乡音、乡风、乡情的桥梁。

  “村晚”为什么越来越火? 留住浓浓乡愁,传递文化自信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各地的“村晚”中,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龙年“村晚”的一大亮点。

  许多“村晚”在歌舞、小品、村歌等内容外,努力挖掘文化特色,加入了“非遗”等民俗表演,比如衢江区全旺镇马蹊村“村晚”上的全旺板龙等。江山市贺村镇湖前村的情景剧《一碗鸡蛋面》,将二战期间村民合力营救一位美国飞行员,并为这位素不相识的飞行员准备了一碗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面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展现了内容上的创新突破与较高的艺术水准。

  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的“村晚”上,特地增加了抽奖环节,奖品都是猪腿、甲鱼等实用性极强的农产品,获得村民们的点赞叫好。龙游县湖镇镇希唐村举办的2023年秋季“村晚”上,还推出了“大橘大利 礼堂有礼”村礼展销平台,现场展示龙游县“我们的村礼”50余种,开设的“8090助农直播间”,线上销售蜜橘5万斤,实现销售额9万余元。

  “村晚”为什么越来越火?龙游县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百村赛事精品节目展演晚会总导演、龙游县文化馆副馆长龙广,从2016年开始担任“村晚”的导演并为各村“村晚”提供表演指导,他认为,坚持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且扎根本土农村文化,是“村晚”得以生命力越来越强的关键。“包括这场展演,我们筛选节目的标准:第一,必须村民自己表演;第二,必须从自己村子的产业、文化、历史特色中取材。近几年来,我们也感受到,各个乡村的村民们对于‘村晚’的参与度、积极性越来越高,上了舞台能演戏,脱了戏服能种地,甚至还会主动‘点单’,邀请我们去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整理、提炼本村文化特色,练习表演技艺、提高节目水准。”

  热闹火爆的“村晚”,给乡村和村民又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春节过得更充实了,‘年味’不只有拜年聚餐、看电视、玩手机,还可以亲身上阵演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在排练节目的过程中,和同村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和谐了。”徐芬华对记者说。

  没有炫目奢华的舞台、灯光,也没有豪华服装、偶像明星,但展现乡景、凝聚乡情、富有乡韵的“村晚”,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树文明倡新风,使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留住了浓浓的乡愁,也传递出乡村振兴下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