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千年古县的前世今生
——《常山县古旧地图集》概说
蒋建坤
近日,衢州市第一本古旧地图文献——《常山县古旧地图集》在常山县档案馆正式发布。该书依托常山县档案馆现有馆藏资源及征集到的珍贵资料,将常山县北宋至民国的方志地图、军用地图、名胜古迹图和宗谱地图编绘成册,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两个维度,展示了常山县9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该书共收录常山古旧地图171组197幅(另有新绘历史地图3组18幅),均配以图解文字说明,对古今常山的自然、人文变迁进行了直观诠释,填补了常山县古旧地图出版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常山县是浙江西部的千年古县,其前身定阳县,置于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到唐咸亨五年(674),开始有了常山县之名。古人云:“左图右史。”读书的时候,舆图与史书要分置左右,可以随时对照验证,方便理解。常山的古代舆图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宋史》卷二〇四《艺文志》著录有《衢州图经》一卷,此书久佚。据流传至今的《严州图经》推测,《衢州图经》内应有专门的常山县境图。除此之外,我们只能从当时全国性舆图中去寻找常山的标记。传世的宋代地图并不多见,其中,发现于四川荣县的北宋《九域守令图墨线图》、苏州的南宋《地理图》以及日本京都的南宋《舆地图墨线图》,是目前能看到最早的标注有常山的古地图资料。到了元明时期,还有《大明混一图》《扬子器跋舆地图》《广舆图》《大明舆地图》《全浙地里图》(载嘉靖《浙江通志》)等全国、省一级舆图标注有常山县境内少数地名。现存最早的府一级舆图,收录于明弘治版《衢州府志》,可惜其中的志图漫漶不清,难以使用。
直至明万历版《常山县志》,我们才能看到现存最早的专门绘制常山县的古代舆图(含县舆图和城池图)。其方位、布局、地物、注记为之后的历版常山县方志地图所继承和发扬。从明万历版至清光绪版,县境图的绘制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准确度越来越高,城池图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城市形态越来越准确和细化。方志中往往还有一类比较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景观地图,这类地图“亦图亦画”,反映的对象为一县的重要名胜古迹(即古代流行的“八景”),对于彰显本地自然、人文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传统方志里的古地图,能够直观地反映一些文字记载不足的实际地理状况。
中国古代其实有一类经实地测量而编制成的图籍资料,就是用于地籍管理的鱼鳞图。这类图籍自南宋以降,曾大规模攒造过多轮。但可惜的是,常山的鱼鳞图册大多未能保存下来,至今能看到的已是凤毛麟角。我们倒是可以从一些家谱中窥见一斑。
清末,为编绘《大清会典图》,浙江省成立了浙江通省舆图局,首次运用近代测绘技术以每方五里的最大比例尺绘制了全省各县(厅)的地图。其中《常山县五里方图》第一次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展现了常山县的地理状况,其中的水陆交通路线和大量古地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民国时期,实测地形图的测制也带动了常山县普通地图的编制和出版。为了满足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常山县政府编制了《常山县全图》《浙江省常山县乡镇区域全图》《常山县城区图》等多张县全图和城厢图。在抗战时期,还有一批县政府专门用于配合军事行动而手绘的地图,这些地图见证了常山人民为抵御侵华日军而做出的巨大牺牲。
我国古代还有一批与官方地图长期并存的重要地图资料,这就是散见于各姓谱书中的宗谱地图。本地图集在搜集全县各姓宗谱的基础上,精选了111张宗谱地图。就绘制对象而言,这批宗谱地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里居图,又名阳基图、村居图,主要画的是本族居址及周边的山川、田地、祠堂、道路、庙社等内容;另一类是墓图,主要画的是先祖墓葬所在位置的山川地形。宗谱地图不仅可以反映古代村落、墓葬等的布局形态,更是记录县域内重要地理信息的一手资料,在古地名、地方史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地图集收录了多幅可用于考证或佐证常山县内重要地名的宗谱地图。《东湖阳基图》《源口阳基之图》标注了“三衢山”,印证了部分古文献存在的以“艮山”为“三衢山”的情况。《灵川吴氏宗谱》内的几幅墓图揭示了县内名山丫巾山(鸦金岭)由“鸦金尖”“乌金尖”,最终成为“乌龟尖”的演变过程。与宋代名人范冲、常山樊氏密切相关的古地名“叠石”,在《湖东樊氏阳基图》《湖东航头里居图》中有标注,纠正了如今流行的“叠石在徐村”的错误认识。《城南仁寿阁后坑头基地墓图》绘出了常山县城塔山一带消失较早的著名寺庙——圆通寺,明确了其具体位置。黄冈鲍氏的《寺后山天华公墓图》揭示了与“常山四贤”密切相关的永年寺、容车山、范冲坟的位置。球川石潭头一带有与汪应辰、朱熹相关的古迹绍德庵,竹林徐氏的《福九处士金公墓图》为探索其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常山始迁祖宋吏部侍郎魏矼公坟山图》《宋学士袤公墓图》《清简公墓图》等一批宗谱墓图为我们了解魏矼、江袤、樊莹等常山历史名人的墓葬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本地图集新绘制了历史地图3组18张。第一组为常山县行政区划沿革地图。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结合常山县政区沿革中的重要时间节点,绘制了东汉、西晋、唐、宋、明、清、民国等时代共9张地图,反映了常山县建县以来在县境、城镇、山川、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演变轨迹。此外,为突出历史上常山县交通要道的地位,还绘有铺递官道图1张。第二组为乡镇一级的简图,反映了目前可考的、代表性较强的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共三个时期的常山县基层行政区划变迁。第三组为常山县清末分庄详图,反映了常山县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顺庄法”下对县内村落、土地的编排。同时,本地图集充分利用清末、民国时期丰富的地图和文字资料,标注了大量古地名,为理解古旧地图、研读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史提供直观的参考。
如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宋诗之河”等一批文化品牌不断打响,这本《常山县古旧地图集》应运而生,恰逢其时,对于挖掘地方人文、梳理历史脉络、凸显文化特色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