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3版:人文周刊

历史文化街区的“时代活力”

  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张凯淇 通讯员 程新斌

  上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衢州市龙游县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上榜。

  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着名城衢州。目前,衢州有柯城区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柯城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龙游县河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龙游县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常山县里择祠历史文化街区六片省历史文化街区。一片片历史文化街区如同各具特色的窗口,展示“古城见新貌”的发展模式。

  “街”续文脉

  “龙游上了央视,大南门火了。”走进元旦期间的龙游县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第一印象就是人山人海。这里推出的快闪演出、花样巡游、婺剧演出、水秀倒计时等活动,为市民游客解锁了别样的跨年玩法。

  街区一侧,一条璀璨“金龙”灵动地在灵山江上游弋,引来众人啧啧称赞。点点灯光如同鳞片覆满近60米的“龙身”。夜幕之下,江面如镜,“金龙”倒影游于虚空之中,宛如精神图腾,在人们心头缓缓醒来。

  龙游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号称“万年文化、千年古城、百年商帮”,自县建制以来,历名太末、龙丘、龙游等。从最早的上山文化到春秋时期始有城址,从秦代太末建制到唐代更名龙丘,从两宋时期的儒学兴盛到明清时期格局确立、商帮鼎盛,再到民国、近现代时期拆去城墙,城市东进跨江发展等,“大南门”无疑是最能体现龙游历史文脉涌动、见证龙游历史文化变迁的。

  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龙游县城中东部,东南紧邻灵山江,与江东鸡鸣山对望,地处龙游古城核心,总用地面积约18.18公顷。龙游古城的县衙、县学泮池、西湖、古城墙“归仁门”等遗址均坐落于此。

  2008年起正式施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因此,早在2015年,《龙游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研究》编制完成之时,大南门的蜕变就在酝酿之中。

  何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文物保存特别丰富、历史建筑较为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空间界限,保存有一定规模的历史遗迹,且具有较为完整和典型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它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 是呈现城市历史与传统生活最有权威的符号形象。

  2017年1月,“大南门历史街区建筑群”共11处文物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历史建筑8处,推荐历史建筑15处。2019年年底,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项目正式动工,人们记忆里的古城开始逐渐还原。2020年,河西街入选第六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如今,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上榜第七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单,无疑为龙游古城下一步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奠定良好的基础。

  跨越千年,“街”续文脉。龙游县学泮池还在,龙游县政府旧址犹存,明代古城墙遗址如同手掌,拢着沸腾的烟火气。元旦假期,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共吸引游客22万余人次,商业综合运营额超122万元。

  盛满繁华旧迹

  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上的跨年狂欢尚留余音,一路之隔的河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依然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步调。街巷深处,青石井、门板桌,刷了猪油的大铁锅迎上乳白米浆,“嗞”地荡开锅汽。“一碗糊,两个葱花馒头,一个酱粿……”的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河西街是龙游古城重要的南北向主街之一,因街在城濠之西而得名,民国时分段称为河西街、丛桂坊。街区内基本延续了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其格局在龙游古城街巷体系中具有代表性,价值突出。河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内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包括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余绍宋故居,以及数量众多的推荐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体现了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多年来,河西街保护工作以控制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似乎未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街区人口以中老年原住民为主。由于老街发展的凝固,留下了大量居住在本地的个体经营及手工艺匠人,街区仍留存老式理发店、修鞋店、棉花店等传统手工艺店铺。

  “以中老年原住居民为主,生活氛围浓厚”,这也是常山县里择祠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这片位于常山县老城区东南部的街区,是《常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明确规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2016年被批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盛满常山县城的繁华旧迹,穿行其间,可以感触“八省通衢入常集散要地、柳塘祠堂府邸宅园之乡、临街面市依山通港之所、金川水陆商埠繁华之地”的特色。街区集中体现了常山古城池与常山港商埠演变历程中的地区历史风貌特征,整体空间格局、肌理、风貌等保存相对完整。

  坐落在马车弄的里择祠,是常山县城徐氏家族的大祠堂,南宋时衢州太守徐大兴,就是这个祠堂所祭拜的祖先。该祠始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解放初期,里择祠曾作为县粮食仓库用,后改为粮食部门职工宿舍。1982年,常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当太乙拳馆,入驻里择祠。两大省级文化项目融为一体,使里择祠更有忠义之气、尚武之风。

  “快”节奏里的“慢”生活

  常山县还有另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规划图,可以发现该片区规模范围相对更大,街巷院落更为完整。其西依屏风山、展衣山、沿孔家坞弄至龙门路,南至大街,东面至定阳北路,北至天马路,保护规划范围面积为21.22公顷。

  在常山历史上,北门为公共文化设施、宅院府邸居住、市井商业与商埠繁华之地,曾有“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之景。时移世易,街区内的察院、关帝庙、城隍庙、忠烈庙等古城池公共文化设施延续至民国逐渐消失。但作为公共文化功能的其他设施,如小学、幼儿园、天主教堂等在后期逐渐延续。街区现状以商住、居住及文教功能为主。

  让自带“前世”记忆的古街与住户、商户、居民实现多向奔赴,或许是《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说明书》的出发点,也是街区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落脚点。

  据悉,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项目面积约4.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新建区块建设、沿街商业街布局、风貌恢复以及片区改造范围内的给排水、强弱电、市政道路、绿化景观、消防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

  “我们将打造一座以居住功能为主体,文创产业、旅游休闲、商业商务和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多元文化复合型街区。”常山县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试想,沿街商铺呈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背街巷弄里深藏着原住居民的“慢”生活。一边保持与历史对话的节奏,一边延伸出特色消费空间,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犹如“双面绣”,不仅细致,也多一份从容与松弛。

  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历史文化街区是古文化的承载,也是新居民的生活空间。现代化的古街区应该拥有怎样的一种样貌?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一方面需要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刚性要求, 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经济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功能等的重构需求。

  近日,衢州市内占地面积约12200平方米的历史风貌衔接区块开启招商,其所“衔接”的正是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

  水亭门又称朝京门,是衢州保存相对最为完整的城门,目前还存有一段较长的城墙遗址。城墙上设有楼阁,古称“碧春楼”,是历代名流荟萃之地,清康熙年间,诗人周召曾留下“骚人重醉碧春楼”的诗句。

  今人再要去登碧春楼,可以先在水亭街古戏台前听一段西安高腔,到南孔爷爷的书房点一杯挂着“三街七巷”路牌的咖啡,再与街区内的非遗类演出节目、文艺赋美活动撞个满怀……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以新手法拥抱年轻受众审美,为传统文化换上时代“新衣”,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形式。

  相比于水亭街,北门街要低调很多,以至于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目前,衢州正以“衢州历史名人集中的纪念地、古城格局风貌古今变迁的见证地、浓浓烟火气和深深故乡情的唯一保留地”为核心特色价值,力求将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古城真实烟火人情味的保留地,生活便利、业态亲民的百姓文化生活区,里仁为美、敦亲爱邻的和谐样板社区。

  “每座城市都有历史文化街区,就怕它们长得一样。”从吉林来的旅游达人张峰认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街区,应该具备差异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怀旧之地,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

  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城市灵魂的载体,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着城市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和传统的珍贵遗产,其能永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对于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都有着其独特的情感记忆。

  保护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能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展示城市魅力、焕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自信。衢州以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为钥匙,努力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展开城市更新的探索实践。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衢州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第一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为保障《条例》更好落地,市住建局在研究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政策,结合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要求后,于2023年起草制定《衢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施行。

  《实施办法》主要明确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家委员会的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充分体现衢州地方特色。同时,还公布了申报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条件,并提出“预保护”制度。

  “暂时还达不到省级要求,但也需要先进行保护的街区,可以申报市历史文化街区。”衢州市名城保护和村镇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相告。下一步,他们将完成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并推进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审查公布。

  让城市保留“来时之路”,让乡愁尚存“容身之所”,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时代活力”,延续公众历史记忆。三衢大地上,富庶繁华、飞阁流丹、重檐画栋都在重新演绎。透过一扇扇名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窗口,能看见新与旧、现代与历史兼容共生地连接起古城的过去与未来——既可目击现代,又能触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