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要闻

杜立特行动3号机营救记忆:

村民背起受伤的美国飞行员

  记者 毛慧娟 报道组 蒋君 通讯员 王贤

  二战传奇颂友谊

  1942年的杜立特行动衢州大营救事件中,衢州江山境内共营救了6名杜立特行动队员,其中2名来自3号机组。11月23日,记者一行赶赴江山市与遂昌县交界处的山区,追寻3号机的营救足迹。

  孤悬深山的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自然村,经过多年来的下山脱贫、水库移民和大搬快聚行动后,如今已无人居住。村内大部分房舍已破败凋敝,但见一幢被修葺过的夯土泥房显得历久弥坚、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家的老房子,美国飞行员在这里住过4天。”88岁的廖明发特意陪同记者回到老村,追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衢州大营救事件历史研究者徐青考证,1942年4月18日晚,杜立特行动3号机在搜索衢州机场未果后,沿江山与遂昌交界的山脉由北向南飞,最终坠落在遂昌县柘岱口乡北洋村大坞山。3号机的领航员查尔斯·奥扎克和副机长雅各布·曼奇分别跳伞,降落在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自然村和双溪口村东积尾自然村。

  “受伤的奥扎克在山上待了一夜,在寻找下山路时被人发现。村民都吓死了,头发那么红、鼻子那么长。”廖明发当年只有7岁,他回忆,身为保长的父亲廖诗原带着三个兄弟,用一把躺椅把这个人抬到了家中。

  “就是在这个房子里。”坐在老宅中厅的板凳上,廖明发比划说,当时大家看到的美国人,“长得高高大大的,全身血淋淋,双手、身上有很多被树枝刮破的伤口,小腿上还有一条约一尺长的大伤口。”

  当时村民很穷,每天只能吃玉米糊充饥,奥扎克吃不惯,廖明发的妈妈周兰花特意为奥扎克做了贵客才能享用的鸡蛋羹和红米稀饭,帮助他更好地养伤。“我爸爸还上山给奥扎克采药。”廖明发说,但是语言完全不通,一开始奥扎克还不敢吃东西,后来是他爸先用汤匙喝了一口鸡蛋羹,奥扎克才敢吃。

  在廖明发的记忆中,周围所有人都对奥扎克表现出善意,比如叔叔廖诗清特意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给奥扎克住,自己则在阁楼上打地铺。“记得奥扎克走的时候,还送给我们两个一美分的硬币,现在还保存在我们家里。”

  2012年,廖明发曾作为中国营救者后人代表,受邀前往美国参加纪念杜立特行动胜利70周年活动。

  曾经见证营救记忆的老宅,也因无人居住开始衰老凋敝。值得庆幸的是,在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今年有关部门对廖明发的老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留住了历史的记忆。

  “老宅能修起来当然好了。听说奥扎克的女儿苏珊为此捐款1.5万美元,还发来视频感谢中国人民。”廖明发说。

  环顾修葺一新的廖家老宅,记者在墙壁上看到了不少老照片,包括1942年杜立特行动的队员合照以及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成员来此寻找父辈足迹的留影等,它们如同无声的旁白,诉说着中美民间友谊的地久天长。

  “我从小就听家里人说过,大伯曾经把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背下山。后来因为我在市志办工作,接触了一些史料,我才知道大伯参与的正是杜立特行动衢州大营救。”江山市较早发掘过这段历史的知情者毛洪章告诉记者,当年把身高近2米的3号机副机长雅各布·曼奇背下山的村民,正是自己的大伯毛继富。

  时间再拉回到81年前的那个黑夜,东积尾村的村民听到空中有飞机声响过,不一会儿,从远处传来“轰”的一声闷响。第二天便传来消息说,有一架飞机摔在遂昌的山坞里,还有个外国人死在里面。

  “有个亲戚从坠机点捡回来2块飞机残骸,寄存在我家里,后来一直没取走,其中一块1990年上交给了政府,现存于江山市档案馆,另外一块在1998年被美国退役飞行员约翰·伍尔德里奇取走研究。”毛洪章说,村民们当时发现了2名杜立特行动队员,一位是坠机时牺牲的利兰·法克特,另一位就是雅各布·曼奇。

  曼奇曾撰文回忆,自己降落时挂在一棵松树上,左脚被划开一道大口子。“我太累了,每走100码都要歇一歇。一个身高5英尺4英寸的中国人主动要求背我。我朝他笑笑,因为我觉得自己对他来说可能有点沉。”

  出乎曼奇的意料,尽管毛继富矮了他近20厘米,但背着自己时一点都不吃力,这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下山后,曼奇便住在了毛继富家中。毛继富的妻子吴梅玉,还为曼奇做了在当时可以算作奢侈的鸡蛋汤、蛋炒饭,但他只喝了点鸡蛋汤,主要还是吃自己带的巧克力。

  “时间过去太久了,我记得爸爸告诉我,曼奇在我大伯家休息了两三天,也有专家考证说,他在这里就待了一个晚上就离开了。”毛洪章说,曼奇的战友、美国退役飞行员约翰·伍尔德里奇一行于1998年12月专程来到东积尾村寻访中国恩人,并到毛继富家中表示感谢。

  一年后,毛继富过世。“我大伯救人那年20岁,我爸爸13岁。今年4月我爸爸也过世了。那些亲历者一个一个地离去,现在这些友谊的故事,就要靠我们这代人去续写。”回望历史,毛洪章深感使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