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1版:头版

打造新引擎支撑工业新发展

——我市实施“五链”融合一周年综述

  记者 王继红 通讯员 毛庆明 徐亚明

  金秋时节,我市推进“五链”融合一周年回眸,成效让人振奋:今年1-9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44.6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59.6亿元,同比增长8.2%。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4.6%,排名全省第二;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1%,排名全省第一。

  2022年7月,我市首次明确推进“五链”融合,打造工业强市2.0版;12月,我市下发实施意见。一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压茬推进“五链”融合,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本链、提升服务链,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引擎。

  从“单兵作战”

  走向“握指成拳”

  面对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良好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已从单一标准转向了综合考量。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培育,越来越趋向多要素的协同、耦合。

  “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契机,我市全面梳理形成228项涉及服务事项。”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积极推动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涉企服务事项进驻企业服务综合中心,市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已于7月13日挂牌,服务内容包括政策、法治、金融、科创、人才、开放、诉求、知识产权等领域。此前,服务链牵头单位推进《衢州市涉企业服务若干规定》地方性立法,深化“1+6+33+N”服务企业工作机制。

  在衢州工业主战场,智造新城设立高新、白沙、盘龙、凤凰、天湖等5个实体化企业社区。各社区聚合下沉部门、联合外单位联建共建,优势互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为企业发展助力,为园区发展赋能。其中,凤凰社区党委与衢江供电分公司党总支联建共建,电力部门及时解决纤纳科技二期项目5000千伏安的用电需求;第一时间解决通天星外部电力专线短路等问题。

  强者愈强、唯快不破。经过一年来的磨合,“五链”融合形成了一套打法体系。市工业强市办负责人总结,周月季对标对表,任务清单、闭环管理、星级评价,市县同向发力、产业一体布局等系统化、集成化的打法得到固化。“五链”牵头市领导和六大产业链链长深入企业问产业,积极研究推动。六大产业链牵头单位系统摸排594家规上企业、163个投资项目,完善“三图三清单”,聘请专家,研究产业规划、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产业联盟、谋划产业政策,“八个一”工作体系加速成型。

  从“最后一公里”

  倒逼“顶层设计”

  高质量发展时代,衢州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产业不足,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工业不足。全力打造产业链关键企业最容易落地、最适宜发展的城市,衢州面临不少短板——

  人才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研发经费占比低,产学研合作协同度低……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共性难题如何破解?以问题为导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多管齐下、协同联动。衢州着手下一盘大棋。

  成功获批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后,我市积极争创国家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得到省科技厅支持,作为全省第二家推荐至科技部。金瑞泓公司联合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创建第二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先进半导体材料研制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融合从下游走向前端,衢州六大主导产业“一产业一研究院”实现全覆盖:引进浙江大学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蓄势赋能;与复旦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激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动能;智造新城与衢州学院共建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力促产业上新台阶。2022年,衢州时隔13年再获省科技创新考核优秀等次,位居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1位,比上年前移10位。

  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必须打响衢州招“才”引“智”知名度、美誉度。我市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上半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校人才周招聘,赴外组织8场活动,邀请国内知名高校来衢参加“才聚大花园·共建桥头堡”青年人才发展大会、浙皖闽赣四省边际8·8人才交流会等活动,组建百校引才联盟。

  两年多来我市引进任其龙、陈建峰、徐南平、段雪、孙世刚等5个院士团队,共建14个高能级创新研究院;引进青年大学生10.3万人,其中青年博士312人;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40个,新增高技能人才2.9万人。在全省首创博士创新站,目前建成188家,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0余项。2022年,衢州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第47位,比上年前移11位。

  从“政策组合”

  催生“创新生态”

  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重树企业主体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政策组合托底、激励,让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紧紧相握,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五链”融合,培育创新生态,是符合当下形势的破局之策。

  “今年‘南孔精英计划’最高的A+类项目启动资助达1000万元。”砖助智连公司负责人相告,此次公司获B类400万元资助,下一步将积极冲刺A类。

  政策组合拳,放大融合效应。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我市加大人才创业项目支持力度,单个项目最高可以获得“四个千”支持:即启动奖励上,新增A+类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成长支持上,给予项目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额3%的奖励,最高1000万元;租金补助上,3年内给予项目最高1000平方米的补助;基金支持上,享受最高1000万元的政府基金支持(包括种子、天使基金)。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