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6版:教育

学校也是家

农村寄宿制学校峡口小学开设“520陪伴课程”

  记者 郑理致 通讯员 吴晨鑫 文/摄

  一所乡村小学还有攀岩课?记者听说江山市峡口小学的寄宿学生特别幸福,除了有干净整洁的寝室,还有丰富的托管课程,石头作画、攀岩、非洲鼓……5月19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峡口小学做了一番探访。

  特色课程让人“惊艳”

  一走进峡口小学,童趣的教学楼便让人眼前一亮,随处可见插花、陶瓷、木刻版画等艺术摆件。寄宿部主任朱建荣正在图书室张贴5月份寄宿生的晚间课程安排表。学校这周的课程主要是给学生看励志短片,内容还真不少:《母瘫痪父重病 高考744当“状元”》——庞众望说:我从来不觉得我过得苦,相反别人应该羡慕我。命运即使是一个绊脚石,也应一脚把它踢开;《旁听12年,他要“博士”毕业了》——“脑瘫男孩”谢炎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理想不灭,每一天人生都可以搬上大舞台……“这些励志短片能让孩子从中学到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朱建荣说。

  另一边的校园走廊上,一些寄宿同学正热烈讨论着晚间寄宿课的内容,“你昨天晚上上了什么课呀?”“胡王琦老师给我们上石头画课,我在两块石头上画了画。”“我昨天去阅览室看书了,很有意思。”上石头画课程的女生叫吴智佳,而在阅览室看书的女生叫彭倜伶,她们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的寄宿生。在美术教室里,能看到吴智佳和其他寄宿同学创作的石头画作品,有人物画、动物画,还有风景画,这些作品有机会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展出。

  “我们学校推出的特色陪伴课程同学们非常喜欢。”峡口小学校长姜玲告诉记者,陪伴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作业辅导、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开设过的课程除了石头画、攀岩、非洲鼓之外,还有鼓号、二胡、门球、编程、摄影、心理等特色课程,适合学生需求,也充分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和每位老师的特长,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点赞。

  百年老校的“青春风采”

  峡口小学创建于1905年,早期名为峡口进化两等小学堂。办学百余载,曾经6易校址,11易校名,2007年更名为江山市峡口小学,是江山历史最悠久的小学。近年来,这所百年老校更是焕发出了“青春风采”,屡获殊荣:学校是江山农村第一所浙江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优秀儿童之家”。2022年2月,全国20位“2021乡村校长计划”名单揭晓,峡口小学校长姜玲榜上有名,她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入选校长。

  “学校历史很悠久,但是原来的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姜玲说,在2018年她担任峡口小学校长之前,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课后服务时间主要只是老师辅导学生做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些补习辅导。为了开设和拓展特色课程,姜玲率领全校师生作了艰苦的努力,在江山市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近年来学校软硬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2019年9月1日,所有师生带着美好的渴望,在新建的55亩校园里开启了新的历程。新学校也引入了不少新课程,陶艺课、葫芦丝课、非洲鼓等,让师生耳目一新。

  “为了上好这些特色课,学校安排老师进行了相应的业务进修。”姜玲告诉记者,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还到外地学校向名师拜师学艺。通过自学和外出深造,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美术老师从开始对陶艺不精,到后来能够独自做出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其间花费了巨大心血。学校还成立了“福娃陶艺馆”,不少学生醉心其间,其乐融融。令人高兴的是,“福娃陶艺馆”去年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优秀案例。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十必干”课程,叠被子、剥豆子、喂养家禽等课程也被融入到了日常课程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自理能力,让学生在独具特色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校就是我们温馨的家”

  “我们住在学校很安心,家长很放心,因为学校就是我们温馨的家。”吴智佳说。因为是一所乡村小学,很多学生家长都在外务工。如何给这些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较好地解除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家长的后顾之忧呢?学校在这些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经过集思广益,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进行了延伸,开设了“520陪伴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寄宿生的特色课程,让学校成为寄宿学生“第二个家”。

  “我们学校的寄宿课程特别丰富,比如插花课、自理能力培养课、制作树叶画、篮球课、足球课、攀岩课以及绘本故事课等,让我们的课余生活非常有趣。”吴智佳说,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她在学校住了6年,从老校区开始,就开启了住校生活。在2018年以前,学校住宿环境破旧,硬件设施落后。现在新宿舍功能布局合理,不仅有学生宿舍、亲情吧、洗衣房、投影室、乐高教室等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还针对特殊人群需求设计了无障碍卫生间,助力学校无障碍友好环境建设。宿舍区共有学生宿舍25间房,为标准四人间,宿舍内安装有空调、洗衣池、衣柜、书桌、台灯、书架、独立卫生间,使宿舍生活便捷幸福。“我现在特别喜欢待在学校,每天上不同的课,自理能力也得到提升,爸爸妈妈特别放心。”吴智佳告诉记者。

  在马云公益基金会乡村寄宿制学校项目组的大力扶持下,寄宿生公寓还创设了AR体感互动场景及乐高教室,并开发多种适合农村寄宿制学生的校本课程。“我刚上完‘认识薄荷’的课程。薄荷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这堂课主要是教孩子了解薄荷的特性,听关于薄荷的故事,让孩子对家乡本土的植物有更深的了解。”姜玲说,因为晚间的陪伴课程是混龄制,所以学校会尽量安排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校的陪伴课程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众多乡村孩子,寄宿学生从最初的7位增加到了现在的80多位。2021年,学校对“520陪伴课程”进一步升级,启动了“520”党员教师“10陪伴”特色创新活动,要求每位党员教师每学期要和结对宿舍的学生共同完成同吃、同学、同玩等10件小事,更深入地了解结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接下去,学校会进一步丰富‘520陪伴课程’内容。”姜玲说,学校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破解师资力量薄弱等难题,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爱好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