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收入4.5万元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200万元
白沙村绘就村强民富新图景
记者 胡宗仁 文/摄 江峰/视频 通讯员 周琳
昔日一穷二白的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2002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而今,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该村持续开展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三大融合”,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200万元,实现了美丽蝶变。
白手起家兴产业
3月7日,记者在市文化特派员徐进的邀请下来到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只见村内道路宽敞平整,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池塘小桥相映成趣,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现在的白沙村,不仅环境美,村里的产业也不错。走,我们去食用菌产业基地看看。”在白沙村村干部吴井太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食用菌产业基地。但见,一幢幢的菇棚里是一排排的食用菌菇架,上面整齐摆放了一袋袋的菌棒,菌棒里已经长满了白色的菌丝。
“这个菇棚里,放了3万袋的秀珍菇菌棒,估计4月底就可以出菇了。”江山市恒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杨日华相告,秀珍菇菌棒一般在是每年的11月至12月开始加工,再陆续搬进菇棚,到了今年3月已经有100万袋的菌棒进入生产阶段,这一批菌棒可以采摘6次,一年生产300多吨秀珍菇。
现在,每天在食用菌产业基地干活的人有30多人,其中20人是白沙村村民。“到了采摘秀珍菇时,每天需要50人,每人每天工资130元,全年公司发放雇工工资170多万元。”杨日华说,白沙村建起食用菌产业基地,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
建食用菌产业基地,带动村民增收,只是白沙村以产业富村的一条新路径。
白沙村是一个移民村,原属江山市定村乡,地处山高路远的廿七都深山区。“我清楚记得,我们是在2002年1月8日开始抽签选宅基地的。”吴井太说,因建造白水坑水库的需要,2002年,白沙村从大山中整体搬迁出来,在凤林镇建起了一个移民新村。
移出大山的村民如何富起来?
“下山之后,村两委四处寻找致富门路,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建个木材加工园区。”村党总支书记郑日福介绍,当时,每个村民提留一分地,建设发展经济园地,将提留出来的近80亩旱地集中在一起,建起第一个经济发展平台——木材加工园区。
土地凑起来了,园区建成了,可是两次招标都无人问津。为什么?村民心里没底,对产业前景没有信心。
怎么办?党员先上。郑日福与村干部、党员带头在园区办了六七家木材加工厂。“第一年,我与合伙人一算账,竟然赚了21万元。”郑日福说,看到办厂能赚钱,其他村民也加入办厂行列,到了2006年园区木材加工厂有26家。
白手起家,沙凝成塔。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白沙村持续开展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三大融合”,曾经一穷二白的“移民村”完成美丽蝶变。
2012年,白沙村投资近2000万元,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2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这一举措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还为村里许多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如今,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值已达1000万元,成为白沙村的一大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白沙村的传统木材加工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郑日福说,通过“小厂并成大厂”,推动了木材加工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迭代升级,目前该产业产值超5亿元。
吸引青年回村创业
“村里变化大,创业氛围浓,我是在2015年回村办起这家农场的。”在白沙村的江山市茶韵家庭农场,农场主周可可一边带记者参观他的茶园,一边介绍。眼前80亩的新茶园里,一派生机盎然,一株株的茶树生长茂盛,有的枝头已经冒出新芽。
周可可说,第一批春茶估计过十几天后开始采摘,一年可加工春茶2500多公斤。
2013年大学毕业后,周可可就在苏州做起了茶叶生意。“茶叶生意做得蛮好,后来就想回村办个茶叶种植基地。”2015年,周可可决定返乡创业,就承包了白沙村的2个老茶园,其中在库区的老家有100多亩茶树。经过2年的精心管理,茶园里的茶树生长得相当茂盛。
“这80亩的新茶园,种植的是‘白叶一号’白茶。”周可可介绍,农场不仅利用老品种加工绿牡丹、曲毫茶叶,还加工白茶。为实现自动化制茶,他还添置了4台风机、6台自动输送理条机、3台烘干机等,所生产的优质白茶很快在长三角农产品批发市场打开销路。2018年他加工了3000公斤的白茶,批发价每公斤卖300元至360元。今年,他的农场可加工2500多公斤春茶、1500公斤的红茶,年销售茶叶达300万元。
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郑日福说,目前,村里孕育了一批像周可可一样的创业人士,共57人。如今的白沙村,全村68%的党员家庭实现创业,7户农户中就有1户办厂经商,已经从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搬迁村,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2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5万元的幸福村。
与此同时,白沙村还依托全国首部公开发行的村志——《白沙村志》这一独特的文化标识,结合体育、军旅元素,大力发展旅游业。白沙村打造了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展览于一体的军扬凤林国防体育实训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做好“旅游+”文章,依托青山绿水和村域文化,发展高端民宿、精品酒店、家庭客栈,打造多元化特色民宿圈;举办“粽”情端午、村晚等民俗活动和农民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为乡村休闲旅游集聚人气,年均接待游客10.6万余人。
“村里的木材加工业,能解决就业岗位1000多人。”郑日福说,目前,全村90%的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创业,基本实现了“夫妻不分居,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我们将投资1.8亿多元,在共富产业园建设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厂房,用于发展村里的物业经济。建好之后,每年厂房租金的毛收入可超1000万元,同时也将带来1000多个就业岗位。”郑日福对村庄的跨越式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