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五路”指哪些,称呼源于何时? 衢州“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略考 2023年04月10日

  张铉

  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这短短八个字凸显了衢州的地缘优势,为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那么,“四省”“五路”是指哪些“省”与“路”?这两个称呼分别源于何时?我国其他地方有没有“*省通衢” “*路总头”的记载?我们将相关史料做一简单梳理,尝试获得一个较为客观的答案。

  明代起可称“四省通衢”

  先看“四省通衢”。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3),将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辖地、11个行中书省。衢州属于行中书省中的江浙行省,江浙行省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与现衢州市接壤的上饶地区,当时称信州路,亦属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开始固定设置福建行省,与衢州江山县接壤。可见,元代与衢州相关的只有本省江浙行省以及南邻的福建行省。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先后定都南京、北京,故有南北直隶两个一级行政区。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其所属的徽州府与衢州接壤,清朝顺治二年(1645)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前面提到的信州路,在明代已改称广信府。洪武四年(1371),因广信府隶浙漕运不便,改隶江西行省。那么,衢州分别与南直隶、江西省、福建省接壤,在明代可称作“四省通衢”。

  但我们并没有在文献中找到衢州被称作“四省通衢”的记载,反而是“八省”或“七省”通衢之说较多。清末民初,郑永禧编纂《衢县志》卷首有《释衢》一文曰:“惟古称八省通衢,今以驿路证之,实为皖、赣、闽三省之要道。曰江、浙、闽、广者,浙为本境,三省当然是江与闽、广。然明代皖、赣皆属江南,广包湘、鄂、粤、桂及交州为五,统称八省。犹属间接之道,非直接之道也。”郑永禧认为:与衢州直接道路相通的,“实为皖、赣、闽三省”,“称八省通衢”的说法,“属间接之道,非直接之道也”。

  衢州下隶之常山县,亦有类似称号。清孔毓玑编纂的雍正《常山县志》卷九,载康熙六十年孔毓玑撰《议覆本府添赈详文》一文,曰:“常山为七省通衢,壤接闽豫。”清李瑞钟编纂光绪《常山县志》卷二十一《风俗总序》:“邑当八省通衢,宋斤鲁削,咸集于兹。”同书卷六十七载刘仲珻撰《重修常山通玉大路记》一文,曰:“常邑居浙省上游,与江右玉山界,路距四十里,为八省通衢,士宦商贾,络绎不绝。”这里所谓“七省通衢”“八省通衢”,亦如郑永禧所说,“属间接之道,非直接之道也”。

  他处“*省通衢”之说,我们略举几例。清林庭㭿、周广编纂嘉靖《江西通志》卷十“东西关”:“东在玉山县行台之东,旧为鸣远楼,毁于火。正德八年,知县谈世熙卷石为门屋其上,以防姚源之盗,更名‘八省通衢’。”江西玉山县与常山县接壤,亦有“八省通衢”之称。闵爕编纂康熙《繁昌县志》卷九“杨察庙”:“督师至此,冒暑卒。因而为神,像下即墓,庙前为七省通衢,过者辄祷祀之。”繁昌县今属安徽芜湖市,所谓“七省通衢”亦如郑永禧所言。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第十四卷·石部汇考八》:“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头有古碑,书‘壶口佳境,两省通衢’,盖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此处之“两省”,指陕西与山西。

  “五路总头”之称至少有850多年

  再看“五路总头”。

  我们先将相关词义做一梳理。“路”为宋代一级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总头”义为枢纽、关键。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四十六:“《洛录》云:‘味道问:畏天命是个总头否?’”意思是,“畏天命”是一个枢纽性的关键问题吗?明胡广等辑《论语集注大全》卷十四:“朱子曰:‘上达是晓得透彻,到那总头处,不特知到这里,行也到这里了。’”此处之“总头”,亦为枢纽、关键之义。此意义一直沿用至明清,如明马欢著《瀛涯胜览》“诸番国名”:“苏门答剌国即古之须交达那国是也,其处即西洋总头路。”清陈振藻编纂乾隆《铜山志》卷二:“此门系西门澚入市来往总头,乾隆二十六年被人占筑,澚路遂绝。”此二例之“总头”与“五路总头”同义,皆指交通枢纽。综上所述,“五路总头”义为“五路之交通枢纽”。

  非常幸运的是,文献中即有一处衢州被称作“五路总头”的记载。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第八卷有小说名《崔待诏生死冤家》,题下注曰:“宋人小说,题作《碾玉观音》。”1915年缪荃孙刊印的《京本通俗小说》,第一篇即为《碾玉观音》。其中与衢州相关文字为:“离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迄逦来到衢州。崔宁道:‘这里是五路总头,是打那条路去好?不若取信州路上去,我是碾玉作,信州有几个相识,怕那里安得身。’”据缪荃孙、胡适、郝延霖、韩镇琪、程毅中等学者的研究,《碾玉观音》应为南宋人创作的小说,郝延霖、韩镇琪二位更是将小说创作年代确定至宋孝宗乾道年间。据此我们推算,衢州被称作“五路总头”的历史至少已有850多年。

  “五路”具体指哪五路呢?南宋时,全国共有十七路,北宋设置的两浙路在建炎年间被析分为两浙东路与两浙西路。衢州属两浙东路(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以南地区),与两浙西路(今浙江省钱塘江以西以北地区)、江南东路(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江西上饶地区)、福建路接壤,亦为通往江南西路(除上饶地区的江西省大部)的要道。至此,“五路”问题亦有了答案。而且就我们掌握的资料,我国其他地方尚未有“*路总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