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4版:人文·橘颂

我的外婆

  张晓卯

  我的外婆曹文棣老师于2020年10月2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一直没有回龙游老家去她坟上祭拜。而她老人家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深深地流淌在我思念的长河里,每每催促自己要写点东西来纪念亲爱的外婆。

  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学后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因随母亲知青返城,我非常幸运地从龙游乡下转学到城里的北门小学,借住在外婆家。虽然后来我到龙游中学求学,不住外婆家了,但因为学校离外婆家很近,隔三差五到外婆家“揩油“蹭饭,所以在人生成长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我经常有机会得到外婆的教诲和指点。外婆对我的谆谆教导,让我终生受益,终生难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气功热。外婆作为那个年代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也不例外。每天早上,外婆和一些退休教师“闻鸡起舞”,乐此不疲。也许,那是中国最早的“广场舞大妈”,只不过她们更讲究秩序和安静;她们也是中国最早提倡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少为国家医保添负担的有识之士。

  当时我已经上中学,虽然有点懵懵懂懂,但对气功与健身的话题很感兴趣。有一次,我实在憋不住,就问外婆“练气功是不是可以刀枪不入,长生不老”。外婆笑着说:“气功是种养生法,有助于调节情绪,活络筋骨。中国古代有本书叫《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练气功就是练身体,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若有所思地看着外婆。也许外婆认为我年纪还小,担心我练气功“走火入魔”或者影响学习,外婆从一堆书报里翻出县政协为她订的报纸,拿出一张递给我说:“这张报纸上刊载了‘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老先生的养身之道。你可以看看这位老先生的养身功法。若能每天坚持,一定挺好的。”原来,沈老先生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会先进行按摩,即用左手劳宫穴对准右腿的涌泉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300下;然后换成右手的劳宫穴与左脚的涌泉穴再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摩300下。通过涌泉穴与劳宫穴的相互按摩,可以加速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心肾相交,阴阳互补”的功效。其实这种养生法也是古人经多年实践积累的健身疗法,目的就是畅通气血、活络筋骨、补肾养气。

  从此之后,我尽量坚持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按摩手脚。通过多年的实践,获益良多。时至今日,我还清晰记得当初与外婆对话的情景,更深刻地明白人到中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至理名言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师出身的外婆,一直很重视我的教育问题。不管是小时候用唱儿歌的形式训练我的数字记忆和逻辑思维,还是通过背唐诗的方法培育我的语文兴趣和阅读习惯,外婆都很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寓教于乐。

  记得当时外婆用唱儿歌的形式,帮助我理解数字的变化逻辑。“一只鸡;二会飞;三个铜钿买来滴;四川带来滴;五颜六色滴;七高八低滴;九(酒)里浸过滴;十(实)在没有滴;说说笑话滴。”当时我边掐手指边唱儿歌,手舞足蹈,开心之极。

  还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刚从乡下转学进县城的小学上五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语文却中等偏下,第一学期期中测验,两门功课总分相加,在班上排名前十都没有进入。由于小学升初中需要全县统考,当时县城最好的初中仅招生四个班(共160名),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父母很着急,但也无能为力。外婆拉着我的手说:“你从乡下到城里读书很难得的。父母希望你长大有出息,你要争气一点,不能让父母白辛苦啊。你的数学蛮好,关键是语文也要好,不能做跷脚拐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需要背诵,你不妨从背唐诗开始。”

  为了不让家人失望,我开始下功夫背唐诗。有一次,背李白《秋浦歌》中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对“白发三千丈”这句话感到很奇怪,就问外婆:“白发怎么会有三千丈呢?”外婆笑着说,“这是李白惯用的夸张手法。《望庐山瀑布》不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句子吗?其实啊,诵读唐诗,最要紧的是要抓住诗中的诗眼。《秋浦歌》的诗眼就是一个‘愁’字。”外婆看着我,又意味深长地说:“你可能不晓得有个《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吧。伍子胥因为不能过昭关,急火攻心,一个晚上就白了头,那是愁白的。你现在还不懂这个道理,以后会慢慢明白的。”外婆看着一脸惊讶的我,又接着说:“你啊,还是要多背诵,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哎。”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电网供电十分紧张,因为老是缺电,外婆家里的电灯开得很晚。为完成背诵唐诗的任务,同时也为了节省电费,外婆经常鼓励我晚饭后拿张小板凳,到城墙上的路灯下去背诵唐诗。在背诵唐诗的日子里,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背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当我倚着墙角,低声吟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句时,抬头眺望绕城而过的灵山江水,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雪白如练,静寂柔和,令人陶醉。

  渐渐地,我爱上了唐诗,爱上了语文。后来,不仅如愿考上县城最好的中学,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阅读,已然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

  “人间有味是清欢”

  外婆生于在1920年的正月里,长在钟鸣鼎食的大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师范毕业后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外婆参加过“中国妇女指导委员会”,做过支援抗日的服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外婆边教书边独自抚养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时代的潮流中,她命运多舛。粉碎“四人帮”并落实政策后,外婆曾做过衢州市和龙游县的政协委员,为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光荣退休后,外婆曾多次来上海和我们团聚。97岁高龄时,外婆还在我的陪同下,一起兴致勃勃地到外滩看灯光秀,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外婆的一生,她就像一棵不老松,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强乐观地生活着。外婆曾经和我说过,“‘咬得菜根,百事可为’。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要热爱生活。”

  外婆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她喜欢种养茉莉花一样,清新淡雅。外婆经常在她的小房间里种养茉莉花。遇到晴天,外婆总会费劲地把她心爱的茉莉花盆搬上窗台晒太阳。茉莉花开的时候,她会把花盆摆到书桌上,一个人静静地观赏着,像和久逢的知己聊家常。待茉莉花快凋谢时,外婆会小心翼翼地一朵朵采摘下来,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小竹匾上,然后移到窗台下晒干,最后心满意足地放入茶叶缸里保存。冬天快来的时候,外婆会用茉莉花泡茶待客;有时也会独自拿上鲁迅的《彷徨》,泡杯茉莉花茶,津津有味地坐在床头欣赏半天。遥望南天,睹物思人,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外婆打开泡有茉莉花茶的茶杯盖时,那种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外婆离开我们快两周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外婆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就会想起台湾已故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写的诗歌《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在天堂的外婆,您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