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 数字报纸


02版:要 闻

我市打造“碧水提质”(五水共治)应用场景

构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体系

  本报讯 (记者 郑菁菁 通讯员 刘易) “现在地图上闪烁的正是已触发预警的断面。以双港口断面为例,系统‘驾驶舱’归集了气象雨晴、水利水文、上游水库等各项实时数据,用于综合研判和生态流量调度分析,实现一键研判、精准预警。”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碧水提质”(五水共治)应用场景,其中显示了双港口断面总磷超标的预警信息。

  应用场景的曲线图显示,双港口断面的总磷数据已连续一天超过Ⅱ类水,触发了市级二级预警。通过对上游站点的水质和污染源深度分析,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对该断面2000多平方公里的汇水区域进行线上排查,精准锁定200多平方公里的污染来源区域,通过线下排查发现并交办问题30余个。

  “五水共治”是我市的一张“金名片”,但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为此,市生态环境局聚焦水环境治理的堵点和难点,开发了“碧水提质”(五水共治)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围绕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方面管理需求,打通涉水数据信息孤岛,构建起了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协同管理、闭环处置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体系。

  该应用场景归集了全市污水处理厂(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企业等5700多个污染源信息,接入184座水质自动站实时监测数据,构建了“污染源-排污口-排放水体-水质自动站”路线,实现了水环境精准智控、精准溯源。

  同时,该应用场景打破以往人工梳理保存水生态信息的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发水生态健康评价业务支持系统,归集钱塘江流域(衢江干流)水生态健康调查评估数据,融合水生物多样性、河流禁渔休渔状态、重要湿地和水产种质保护区等信息,绘制全市主要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一张图”,并定期更新水文、水质、形态调查、社会服务、水生生物等方面调查监测数据,为河流水生态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